宋仁宗登基以來,宋王朝內憂外患日漸嚴重。至慶曆年間(1041~1048年),北宋和西夏開始了全國的邊境戰爭,北宋軍隊三戰皆敗,而國內又出現諸多起義、兵變和叛亂。這種情勢迫使宋仁宗設法解決這些危機,以鞏固宋王朝的統治。要鞏固統治,必須要有人才。宋仁宗找到了賢臣範仲淹。
範仲淹字希文,蘇州吳縣人,公元989年生,2歲時父亡,其母改嫁。少年範仲淹雖身世不幸,但仍胸懷大誌。正因如此,範仲淹早年學習條件艱苦,人所不堪,他卻能刻苦攻讀,力學不懈。範仲淹後來回憶道:“年少時我和一位姓劉的同學在長白山讀書,每天煮兩升粟米粥,等它冷了切成四塊,早晚吃兩塊。把蔬菜切碎,加半杯醋,少許鹽,燒熟當菜,就這樣過了三年。”
公元1011年,23歲的範仲淹告別母親,來到了號稱北宋四大書院之一——應天書院。他在書院讀書異常勤奮,寒冬臘月,讀書困倦了,就用冷水澆澆臉,晝夜不停,整整5年就寢時未曾解衣。艱苦的求學生涯不僅使他掌握了豐富的學識,更重要的是磨練了他的意誌品質。
由於仁宗對範仲淹的為人有所了解,親政後便將範仲淹召回京城升任右司諫。此時,朝野上下直接或間接去攻擊太後垂簾時政事的人越來越多。範仲淹此前雖然強烈要求太後還政,甚至因此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但他卻並未借機報複,反而勸仁宗說,太後受先帝遺命,保護你10多年,一些小小的過失,當遮掩的要遮掩,仁宗遂下令不許議論太後垂簾時的事情。也從那時起,範仲淹便成為仁宗心目中能進行全麵改革的最佳人選。
公元1043年,北宋與西夏之間初步達成和議,仁宗迫不急待地將55歲的範仲淹從西北前線召回中央任樞密副使。同年八月,升任參知政事。在仁宗的支持下,範仲淹開始了以整頓吏治為核心的新政,力圖使有才能和德行的人得到選拔和重用,這是範仲淹的理想,也是仁宗孜孜以求的目標。但是,改革從根本上觸及了許多官員的既得利益,造成改革實際上並不多,施行不久就受到多方麵的攻擊。很多人指責範仲淹等人拉幫結派,是“朋黨”。仁宗便召範仲淹詢問:“從來都是小人好結朋黨,難道君子也結黨嗎?”範仲淹答道:“臣在邊疆時,看見勇於作戰的人自結為黨,朝廷也是這樣,邪正各有其黨。惟聖上明察。一心向善的人結為朋黨,對國家有什麼壞處呢?”就在此時,歐陽修也進呈著的《朋黨論》,表達了對範仲淹的支持。然仁宗對此極為不滿,而朝野上下對此更是一片反對之聲。更有人誣稱,當時的名儒石介已為富弼起草了廢舊立新詔書,即要廢掉仁宗,誣陷範仲淹、富弼、歐陽修、石介等人犯下大逆不道之罪。仁宗此時雖表示不信流言,但卻進一步加深了他對範仲淹等人的反感。隨著改革的進行,仁宗不單單聽到了太多反對的聲音,更重要的是,他自己對朋黨也有著極度的敏感。自太祖立國以來,宋王朝的最高統治者就下大力防範臣僚結黨,恪守祖宗家法的仁宗,無論如何也不能容許自己身邊有一個結黨的政治集團。最後,他不得不做出了痛苦而又無奈的決定。公元1045年正月,遼、西夏對宋的威脅相繼解除,猶疑不定的仁宗在矛盾和權衡中,先後罷去範仲淹、富弼和認同新政的宰相杜衍,讓他們去擔任地方官,短暫的“慶曆新政”遂告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