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999~1062年),字希仁,宋廬州合肥人。出身於官僚家庭,父親包令儀曾任福建惠安知縣等職。
包拯自幼深受父母寵愛和教養,他天資聰明,讀書十分勤苦。古聖先賢的教誨,忠義之士的事跡在他幼小的心靈中埋下了端方、正義、剛健有為的種子。“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儒家經典中所蘊含的這種積極進取、奮發有為、剛直不屈的精神,成為包拯一生立身行事的準則。
公元1027年,29歲的包拯考中進士,被授為大理評事,實職為建昌知縣。當時包拯父母親年紀都大了,包拯不忍遠離,懇請在當地任職。但宋製規定任官回避當地,所以派包拯到與廬州毗臨的和州擔任掌管礦稅的官,但父母又不想讓他離開,包拯就辭去官職,回家贍養老人。這一待就是10年。待到父母相繼去世,包拯又在林親的墓旁築起草廬,直到守喪期滿,還是不忍離去。
後來,在同鄉父老多次勸慰勉勵下,又過了很長時間,包拯才接受調遣,於公元1037年,出任揚州天長縣的知縣。這一年,他已經接近40歲了。3年後,包拯升任端州知州。任知州3年被召入朝,此後一路升遷。先是任監察禦史,後改任戶部判官、戶部副使和地方三路轉運使,掌管中央財政。一年後任諫官。
此間,包拯不但對橫行不法的權臣屢次評擊,而且對時政的許多方麵提出了革新建議。可惜的是,兩年之後,包拯改命為龍圖閣大學士,這是個虛銜,並且離開京城,出任都轉動使、安撫使和瀛州、池州、江寧府知州。直到公元1056年才回到京城,任開封府尹一年有餘,然後升任禦史中丞、三司使和樞密副使,相當於副宰相之職,總掌國家軍政。不久,在處理政務時突然病倒,於嘉七年五月二十五日去世,享年64四歲。仁宗皇帝親自到包拯家中向包拯最後一別,追任他為禮部尚書,賜諡“孝肅”故史稱“包孝肅”。與包拯同時代的歐陽修稱讚包拯“少有孝行,聞於鄉裏;晚節有直,著在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