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1章 3、“五四”愛國運動(1 / 2)

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發了轟轟烈烈的反帝愛國運動,並很快波及全國,史稱五四運動。五四運動的直接導火索是中國在巴黎和會上的外交失敗。

1914年秋天,第一世界大戰在歐洲爆發,英、法、德、俄等國忙於廝殺,一時顧不上中國的事,東方的日本趁此機會加緊了對中國的侵略。它借口對德宣戰,派兵強占了德國控製下的膠濟鐵路沿線地區和青島。山東省前門走了德國條狼,後門又來了日本這隻虎。

當時的“大總統”袁世凱對於日本在山東的擴張,僅發了幾份書麵抗議。日本根本不把他的抗議放在眼裏,又向北京政府提出了臭名遠揚的“二十一條”,被袁世凱接受。代表中國政府和日本談判的是外交次長曹汝霖。

1917年8月,親日的段祺瑞政府在日本帝國義者的唆使下,對德宣戰,同時向日本秘密借款數億日元。日本趁機又提出獨占山東的《山東善後協定》作為借款條件。段祺瑞派駐日公使章宗祥與日談判。章宗祥也是親日分子,竟按日本人的吩咐,在致日照會中寫了“欣然同意”四字是去,埋下了禍根。

1919年1月,第一次世界大戰剛剛結束,英、美、法、日等27個戰勝國在巴黎召開了對戰敗國的和約會議。中國作“戰勝國”,也派出了代表,並提出要收回德國在我國山東的一切特權。

可是帝國主義列強根本不把中國放在眼裏,對中國的要求不屑一顧,反而決定戰敗國德國在山東的一切權利“均為日本獲得,並繼續為其所有”。對於這樣喪權辱國的條約,昏庸的北洋軍閥政府竟密令中國代表簽字。

這個消息傳到國內,引起了全國的震驚,已經覺醒的青年知識分子們首先掀起了抗議的浪潮。

5月3日晚,北京各學校學生代表正在北京大學開會討論,準備在5月7日興行國恥紀念會(5月7日是1915年日本提出“二十一條”最後通牒的日子),巴黎和會上中國代表準備簽字的消息使學生代表更加氣憤,一致決定提前三天,就在第二天——5月4日到天安門前舉行抗議示威遊行。

5月4日是個星期日。下午兩點多,北大、高師等十多所學校學生3000多人到天安門前彙齊了。學生們高舉著“誓死爭回青島”、“還我山東”、“懲辦賣國賊曹章陸”(曹章陸指曹汝霖、章宗祥、陸宗輿,陸在簽訂“二十一條”時是駐日公使)等標語,有的演說,有的呼口號,有的散發傳單。傳單上寫著:“中國的國土,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斷送。中國的人民,可以殺戮,而不可以低頭!”號召全國同胞奮起鬥爭,“外爭主權,內除國賊!”大聲疾呼:“中國存亡,在此一舉了!”“同胞們,起來呀!”

學生們的行動,吸引了許多過往行人,驚動了京師朝野各界。北洋政府派出軍警前來“勸告”,不準遊行,學生都置之不理。

2點45分,遊行隊伍向南進入東交民巷,打算向各國使館遞送“陳詞”,期望西方國家“主持正義”,不想遭到外國巡捕的攔阻。群情更加激憤,決定去找賣國賊問罪。遊行隊伍浩浩蕩蕩,經王府井、東單、直向曹汝霖住家的東城趙家樓進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