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序言(1 / 1)

水是生命之源,河流是人類的母親。河流是陸地表麵上經常或間歇有水流動的線形天然水道。河流是地球生命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河流是地球上多樣生態係統中最基本的存在形式之一。曆史上人類及其社會生態係統的發生、發展與河流相互依存,密不可分。河流不僅產生生命,也孕育和產生人類文化。一條大河的曆史,往往就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曆史。尼羅河哺育了埃及人,因其古老;幼發拉底河滋養了巴比倫人,因其高遠;恒河灌滌了印度人,因其聖潔;長江、黃河成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乃是因其偉大。所以,人類社會文明源起於河流文化,人類社會發展積澱河流文化,同時,河流文化也推動社會發展,促進社會政治變革、經濟變革和文化變革。灤河,華北地區大河之一,古稱濡水。發源於豐寧縣巴顏圖古爾山,北流至內蒙古自治區多倫縣折而向南,至郭家屯始稱灤河,穿燕山,至樂亭縣南兜網鋪注入渤海,全長877公裏,流域麵積4.47萬平方公裏。主要支流有小灤河、興州河、伊遜河、武烈河、老牛河、柳河、瀑河、潵河和青龍河9條,水係呈羽狀分布。

灤河曆史久遠,支流眾多。1.3億年前,遠古的灤河流域曾經是恐龍的樂園。灤河下遊的河北省遷安市爪村的爪村遺址距今約4.5萬年,屬於舊石器時代。灤平縣出土的六千年前的女性裸體石雕像是迄今華夏境內發現的最古老的女性裸體石雕像,是新石器時代考古的重要發現。灤河文明史,一個突出特征,就是她的多元化。而這種多元化,又決定於灤河所獨有的巨大的包容性。灤河的包容是多方麵的,最突出的表現就是民族的包容。據統計:在灤河流域,從商朝至今,曾經生活著山戎、東胡、烏桓、鮮卑、羯、氐、契丹、蒙古、滿、漢、回等近二十個民族。灤河,本來很有可能成為民族之間的分界線,但事實上,她卻一直是民族之間融合的橋梁和紐帶。灤河沿岸風景秀麗,酈道元在《水經注》中就曾經提到過濡水(灤河的古名)支流武列水畔的“磬錘峰”。中上遊原熱河省的區域,在清朝時屬於皇家禁區,兩岸山上都是高大的鬆樹,民國以後移民增多,植被破壞嚴重,再加上軍閥和日本侵略軍的盜伐,現在除了避暑山莊內,已經很少能見到大樹了,但次生灌木仍然能組成青山綠水的風景。下遊兩岸是優質稻米的主要產區。隨著經濟的發展,目前水質汙染已經成為需要關注的問題。本書旨在嚐試通過運用環境史研究的方法和理論,搜集和整理方誌、期刊中有關灤河的史料記載,以期為當今灤河環境綜合治理和人文研究提供曆史借鑒和史料支撐。結合灤河有關資料的搜集情況,本書共劃分6個章節,內容涉及灤河水係基本構成、河道變遷、水患修治、水利灌溉及交通等。環境史作為新史學範疇,是一門方興未艾的、正處於發展中的、開放的新學科。近年來,環境史研究成為學術研究的熱點,表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並取得豐碩成果。其研究理論和方法日趨深化、完善。限於個人水平和時間原因,作為運用環境史研究理論和方法為指導,搜集整理灤河相關史料的初步嚐試,難免存在不盡如人意之處,切望各位專家和讀者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