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灤河卷二十一(1)(1 / 3)

山川永平府灤河

源出宣化府炭山,東北流徑古北口邊外,又東南流至順天府遵化州,由團亭塞入遷安縣境,又東南徑盧龍縣南,又東南徑灤州東,又南徑樂亭縣西,又南入於海,即古濡水也。漁陽郡白檀濡水,出北遼西郡肥如,濡水南入海陽。按:白檀之濡即肥如之濡,顏師古《漢書注》以肥如之濡音乃官反,白檀之濡音呼鵙反,世遂疑其為二,及考《水經·濡水篇》,《酈注》引白檀之濡甚明,非有二也。

濡水

二源雙引,夾山西北流,出山合成一川,東南入安州界,徑漁陽白檀縣故城,又東南徑盧龍塞,又東南徑盧龍故城東,又東南流徑令支故城東,自孤竹城東南徑主鄉北,又徑牧城南,分二水,北水枝出,世謂之小濡水,東徑樂安亭北,東南入海,濡水東南流徑樂安亭南,東與新河故瀆合,又東南至絫縣碣石山南入海。灤河源出金蓮川中,由鬆亭關北徑遷安東平州,西瀕灤州入海也。灤河源出宣府西百二十裏之炭山,東北流徑雲州堡北六十裏,馬營堡南二十餘裏,又北流經故桓州南入舊開平衛境東南,流古北口邊外小興州東,又東南與九流河及諸小水合,勢始大,由遵化東北團亭塞入內地,經永平府遷安縣至府西,又經灤州東至樂亭縣南入於海。自源徂流橫亙於北境,蓋千有餘裏。按:灤河導源宣化,下達樂亭,千裏而遙,群川胥會。明李實《北使錄》:灤水闊不盈丈而中甚深,其色青綠,土人呼曰商都。宋琬《永平府誌》:灤水於開平界東流七百裏,為九流河,此其西北道也。逶迤而東,有柳河自西來入之。柳河即《遼史》所雲自鬆亭趨柳河者,在遵化州北口外。灤河又東,寬河自都山以西來入之,寬河水產金沙,一名豹河,流百裏入灤。都山在遷安縣北百裏,《元史》亦謂之烏都山也。灤河又東南過潘家口,鐵門關水注之,鐵門關水源出口外,自鐵門關入口,又西出喜峰口而入於灤。灤河又東入團亭寨口,內地矣,又東南徑桃源莊與潵河合(潵河詳後)。灤河又東至中峰山與恒河合(恒河詳後)。灤河又東過唐山與長河合(長河詳後)。灤河又東至官寨與清河合(清河詳後)。灤河又東過黃台山之箕石,去遷安縣三裏,納要孤水,水源出遷安北小寨,南徑要孤山麓南,至盧溝堡注灤,俗亦謂之三裏河。灤河至此其勢愈大,每夏秋水盛,波濤澎湃,渺若江湖。又南入盧龍縣界,又南出其縣,西過清節廟(祀伯夷叔齊者也),又南至虎頭口與漆河合,俗傳為漢李廣射虎處,又南至偏涼汀入灤州界與橫河合(橫河、漆河俱詳後)。偏涼汀南去州五裏,其地山環水繞,林木森爽,無風自涼,故名。灤河又南徑岩山石橋與別故河合(別故河詳後)。灤河又南五十裏至嶽婆沙港入樂亭縣界,東岐為二,左曰胡盧河,由縣東界南流入海,今淤。右曰定流河,由縣西北至劉家墩入海,海水青黑,而灤河清碧,入海五十裏不溷,是為綠洋溝,土人亦名強河,宋琬雲:樂亭地勢原衍,二河夾送,俯臨綠洋,平疇沃野,鄰邑稱羨焉。

漆河

在盧龍縣西門外,源出口外,土人亦呼為烏填河,入桃林關鹿尾山,諸水會之,又南經燕河營合青龍河,又南經縣西,又南至虎頭石與灤河合。漆水源從境外十八盤北旱落兀素,百五十裏,阿老各泉至蔡家穀合,下二百三十裏為三岔口,又二十裏,土人呼烏填河。入桃林關鹿尾山諸流會之,南行至峰山西,至於燕河。青龍河入盧溝境與漆河合,下虎頭會灤。按:漆河即古元水也。《水經注》:元水出肥如東北,元溪西南流,右合盧水肥如故城,在盧龍北地界桃林關,元溪即府誌所雲鹿尾山諸水也。盧水即青龍、白洋二河,桑欽所雲盧水二渠,大沮小沮合而入元者也。《漢書·地理誌》:肥如盧水南入元水,元水東入濡。今青龍、白洋入漆,漆又入灤,則漆之為元無疑。

溫河

在盧龍縣北十二裏,源出部落嶺,西南流入漆,即古溫水也,俗曰肥如水。溫水出肥如城北,西流注於元。城北十二裏,溫泉曰肥如水,初由上水關入城,中行繞出下水關,注漆,數經水患,乃塞。上關堤水由城外西行,南流入漆。

白溝河

在盧龍縣東南十五裏,源出陽山,繞城東北,西流入青龍河,即古陽樂水也。陽樂水出東北陽樂縣,西南入於沮水,謂之陽口。古陽樂縣東北陽山出泉,曰白溝,過大石如槽,俗謂之驢槽,其西南為陽口。

淘金河

在盧龍縣西南,源出筆架山東北諸山穀中,西流入灤河,其水產金,地名沙金廠。

青龍河

亦曰涼河,在遷安縣東北七十裏,源出都山東,由冷口關流入,徑建昌營南與白洋河會,又南徑盧龍西南,入於漆,即古盧水之小沮也。小沮水發冷溪,世謂之冷池,又南得溫泉水口注之,又南流與大沮水合而為盧水也。謂涼河者,乃青龍,源從都山東南龍王廟豹崖之三岔,又二十裏合寺兒崖三溫泉,十裏入冷口關,冬暖夏涼,謂之冷池。至建昌營南六裏為峰山,青龍過而下至孤竹故城之陰,中流有石為砥柱焉。

白洋河

在遷安縣東北四十裏,即大沮水也,源自白羊口,流徑石門堡,至建昌營南合青龍河。盧水出肥如縣東北沮溪,謂之大沮,又西南小沮水注之,合為盧水,入於元。白洋河從境外入關下,泉湧不竭,南繞石門,白道諸流,至建昌營南而通青龍。按:青龍入口而為冷池,正酈道元所雲小沮水發冷溪者也。白洋入口而繞石門,白道諸流,即酈道元所雲水出沮溪,謂之大沮者也。青龍以出冷池,故兼涼河之稱。漆水以合青龍,故又兼攝青龍之號,近誌竟以青龍為漆水,而以白洋為小沮,於是求所謂大沮而不得,遂以盧龍東南之白溝當之,誤甚。

潵河

在遷安縣西北一百六十裏,源出口外,由龍井關流入,至縣西漢兒莊南,東注灤河。潵河之源正一旁二,一曰黑水,自龍井關口外七十裏喬家嶺,河多石,溢涸有常,發於半嶺,由三台關南入。一曰橫水,南自洪山舊關嶺西從三道嶺,雨溢則深二丈,廣倍之,晴則廣不過丈,深尺,合關北出口外孤石西,入潵。其正源自黃崖陰過大安山後黃門子二百餘裏,會橫水而入龍井關,合黑水過漢兒莊,繞釣台,北至桃源莊入灤。

恒河

亦曰橫河,在遷安縣西北一百裏,源出景山之北,經三屯城北而東合山穀諸水,過中峰山而西入灤。恒河源出三屯城西景山王四家峪,流達城北而東三裏會山麓諸流,廣二丈,深數尺,至遷安中峰西與灤合。

長河

在遷安縣西北九十裏,源出口外,流入董家口關東,徑青山營,又徑太平寨西,過稔子口,合於灤。灤過唐山合長河,河自口外聶門龍須三岔入董家口而東下,及青山關營,合駐操營南太平寨西二十裏而下稔子口。

清河

在遷安縣西北七十裏,有二源,一出大嶺寨西二裏之溫泉,一出口外之水湖洞,至城子嶺合流而入口,徑太平寨,合蛤螺河。蛤螺河即口外之乾河川,亦由城子嶺而東與清河合流,過長峰嶺至官寨下入灤。

三裏河

在遷安縣東三裏,即要孤水也(詳灤河)。

暖泉河

在遷安縣東北五十裏,源出劉家口西,有泉三,湧出如瀑布,並流為河,至徐流南入青龍河,為水田,即古溫泉水也。溫泉水出東北溫溪,自溪西南流入小沮水。劉家關西之暖河,過徐流營北,溫泉長流,可稻。按:此溫泉在遷安之北,非盧龍縣北之溫水也,近誌多混而為一,訛甚。

沙河

在遷安縣西北四十裏,源出縣西北橫山之赤崖,東流至鬆各莊合石河,又東南經沙河驛,過灤州西,又東徑豐潤縣界,又東南入於海,橫山在遷安縣西北五十裏,其下寺曰赤崖,泉突出而南為沙河,經好樹村,東流至鬆各莊合石河,過七家嶺,至院頭與王家河合,至新莊束草子屯下合眾流,經沙河驛,至灤州西四十裏海子崖莊長灣入之。大小水泊經孫溝永登屯入之,經柳林莊,自宜安社迤邐而南,至北柳河社,經豐潤越支社界,轉東南達於海。

石河

有二,一在遷安縣西三十裏,源出縣西北橫山之血石嶺,東流入沙河。橫山前為血石嶺,石色如之,有泉清冽可掬,冬草青花白,雖嚴栗不槁,為石河之源,河多石,故名。石河自血石嶺發源至劉全莊與沙河合。一在撫寧縣東,源出口外,流徑石門寨東,又南至山海關,合南北二關河,至南海口入海。石河源出口外龍潭城子穀,過大小毛山及柳河諸堡,而西為石門下,山南關下,由八裏而西入關城右三裏許紅花店,自南關入者會之,其石叢積,褰裳可渉,秋潦漲急險不可厲。

渝河

在撫寧縣東二十裏,源出口外,徑縣東北偏頂山之平台,又南徑桃兒峪,又東徑連峰山,西合駙馬寨前水,亦曰獅子河,又曰蒲泥河。又南入於海。臨渝有渝水,首受白狼東入塞外,又有侯水北入渝。白狼水北徑黃龍城東,又東北出東流為二水,右水疑即是渝水。渝水南流東屈與一水會,世名之曰榏倫水,疑即《地理誌》所雲侯水,又東南徑女羅城東,又南徑營邱城,又東南入海。渝河源出塞外古瑞州境,東南流至連峰山西,一名獅子河,出菱、芡、蒲、魚、為民利,亦名泥蒲河,又入於海。

陽河

亦名洋河,在遷安縣西裏許,源出界嶺口外裂坨山,流徑縣東南紫荊山下入於海。後西徙二裏。本朝康熙七年複歸故道,所徙之道遂湮。

湯河

在撫寧縣東北六十裏,源出湯泉寺山,經海陽店南流徑秦皇島入海。又張果老河,亦在縣東,陽泉寺之別派也,下流合陽河入海。

鬆流河

在撫寧縣西北十二裏,源出奴望東山中,流徑背陰鋪至石河莊東入洋河。

潮河

在昌黎縣南二十五裏,縣境群川之下流也,彙上源諸水以達於七裏海,亦名馬家河,《漢書》:遼西郡絫下官水南入海,又有碣石水、賓水皆南入官。官水疑即潮河,碣石疑即急流,賓水疑即飲馬也。

飲馬河

在昌黎縣南五裏,源出盧龍縣界溪穀中,流經縣西安山下,又東流為沙河,至縣西十八裏合深紅河,又東南流至縣南八裏,有紅橋跨其上,金人所置也,又南合潮河。

深紅河

在昌黎縣西十八裏,源出淨影池長峪石,諸川南流合飲馬河。

兩河

在昌黎縣西南八裏,各川至此合而為二,因名。其在西者曰泉河,源出青溝營,而至興寧屯,亦曰土橋河。其在南者曰繞灣河,源出茶芽山,而繞安山之東麓,亦曰安山河。又梭頭河,在縣西北三十裏,源出道者鳳皇諸川,以上三河皆合深紅,而達於飲馬。

急流河

在昌黎縣西門外,源出龍潭水岩,至縣西南裏合飲馬河入海。

套裏河

在昌黎縣西南五十裏,源出龍山,過靜安堡,入樂亭青河。青河一在灤州南二十裏,源出州西五子山,東五裏,有大泉騰沸,流徑州南八裏,曰八裏河。又經料馬台、邱官營,伏入地中,俗名地橋。又東南二裏經閻家莊複現,為龍溪。亂泉突湧,分為二派,一出南閘頭,東南行一百三十裏,經樂亭西南馬頭營,達綠洋溝入海,是為西清河。一經龍堂寺,其水清可鑒,亦名清水河,又西南經破橋,又西合泝河,折而西南至沙溝,又六裏,至澤頭合古懂河,又西南經高家莊,合大田泊,又南至公安橋,又西南四十五裏,至蠶河口入海。《水經注》清水出海陽縣東南,流徑海陽城東,又南十裏許,西入九過注海,蓋即今龍堂南出之派也。秦漢以來此為漕運故道,閘跡尚存。龍溪南北原隰平衍,泉溫而土肥,今冉各莊諸處營田千畝,綠疇黃茂,稱沃壤矣。

泝河

在灤州西,即古素水也。素水出令支縣之藍山南,合新河,又東南入海。大泝河在州西十八裏,源發盧龍縣馬家莊,經栗園折而南,經三岔院,折而西轉佛住山南,經楊家院合董家灣,又東南經芹菜山、波落橋,又南合蓬台港,又東南經於家泊,入青河。又有小泝河,在州西十二裏,發源烽火山,東流經拐頭過雙山入大泝。

古懂河

在灤州南四十裏,源出倴城南,流經石橋入青河。

陷河

在灤州南五十裏,源出州西南五十裏於家泊,會破風港於倴城西。其北十裏為龍堂河,源自李家莊,流為七裏港。又北十裏為吳家河,源自青河。又有繩家河,源自榆子林社遊觀莊,群流胥會倴城而與陷河合。經曲王店孫家坨至王塜港,彌漫於白沙坨南,又經胡家莊至印步甸,別為周家河,又西經梁魚溝南,經天井達蠶叢口而入海。

靳家河

在灤州西八十裏,一名小青龍,源自遊觀莊南,流徑司、一司、二社,又南二十裏合黃坨河,其黃坨河亦自遊觀南,流至此而合,又經柏家莊寬頭河,散流於潮河,潮河即黑洋海口東派也,海水蕩潏流延百餘裏。

陡河

在灤州西,其上源曰館水,源出遷安縣館山南,徑羅家嶺、小龍皂角二灣、又經梯子嶺至偏山臨水院,又合黃花港入牤牛橋,為牤牛河。又西南至榛子鎮東南會龍灣河,又西會唐家河,而至州西八十五裏之雙橋,會板橋水,即豐潤之泉水河也。又南經石城西為石溜河,又南經唐山橋名大河,又南與帥家河合為官渠河。自石城以南灤州與豐潤分界。灤州陡河在州西百二十裏,其上源曰館河,自遷安縣流入界,經偏山南流合眾水,又西入豐潤界。

陡河在縣南三十五裏,發源於遷安縣館山,由牤牛橋而來。

龍灣河

在灤州西北九十裏,發源羅家嶺南三裏,南徑皂角灣梯子嶺,亦名黃崖河,至榛子鎮東五裏橋合暖泉,入牤牛橋河,其暖泉在州西九十裏東南入龍灣河。

唐家河

在灤州榛子鎮西,源出狼窩鋪崖下,東流徑冷家灣南入牤牛橋河。

官渠河

在灤州西南,陡河帥家河下流也(陡河見前)。帥家河源出州西六十裏白雲山南之水峪西南,經孩兒屯、官套至石城東,又西南為小河,又西南與陡河合而為官渠河,又南由豐潤縣又南入州境,達於海。按:《漢書·地理誌》:海陽有龍鮮水,東入封大水,封大水南入海。《水經注》:封大水出新平縣西南,龍鮮水出縣西北馬頭山,二源俱導南,合一川,東流注大水。新平故城在今州西,即漢之新安平也,龍鮮出其西北,疑即今之館水矣。封大經其西南,或即是陡河之下流所謂官渠者也。

王家河

在灤州西一百二十裏,源出曹家口社南,經鄭家莊至豐潤胥家莊漫入白場達於海。

橫河

在灤州北七裏,源出盧龍縣獨子山,南徑橫山營,又東至泡皮澱,經榆山後偏涼汀合灤,即古瓠溝水也。瓠溝水出孤竹城東南,東注濡水。灤州橫河自盧龍界流入,繞橫山之麓,故名。

別故河

在灤州西南,其源有四:一出縣西北二裏廟兒山東,徑柏樹莊高家坎,至演武亭,此正流也。一自演武亭東北徑蓮花池,是為金魚泉。一自綠豆灣,過岩山而下,是為玉帶河。一自劉官營而東,是為五裏河。四流胥會於演武亭西堰而為別故河,經岩山石橋下合於灤,河流日久,故道漸堙,雍正四年複舊疏通,播流灌溉,水利滋廣。

中澱河

在樂亭縣東十五裏,又有賈家河、董家河、杜家河、宋家河、戴家河,俱灤之支流也。

介馬河

在樂亭縣十五裏,又有狼河、新寨河,皆西清之支流也。采亭橋河

在玉田縣西二十裏,源出縣東北三樂台山,西南流會螺山寺泉,又南流至寶坻縣之潮河,其水清冽而泥藍如靛,即古藍水也,亦名藍泉。藍水出北山東,屈而南流徑無終故城東。

玉田縣西北有水,其色蔚藍可愛曰藍水,其土如靛,蓄靛者恒取土和靛賣之。

藍泉出三樂台下,流入薊運夾河,瀦水為湖。

小泉河

在玉田縣東北,源出小泉山,經城東孟家泉,達城南光沙泉,而南彙為一河,入寶坻縣白龍港。小泉山在玉泉縣東二十五裏,上有泉出石罅,西南流入白龍江。

雙城河

在玉田縣東二十五裏,源出常山,旁無堤堰,每泛濫為害,明萬曆中,縣令葉重第嚐浚渠,引入還鄉河。

泉水河

源出豐潤縣東北水頭山,有泉二泓,噴出如珠,南流徑王官營,達於板橋,有灤州之圍山瀑布水,自鬆梁社來彙,為板橋河,又南徑峰山入陡河。韓城鎮河

在豐潤縣南五十裏韓城鎮,源出車軸山,流經鎮北又西流會還鄉河。

沙流河

在豐潤縣西四十裏,源出縣北五十裏之黨峪山,下流徑兩山口,又西南至姑嫂橋合還鄉河。

北關河

在山海關北二裏,源出關外,由北水關穿長城流入,經西關南流入石河,又南關河在關南二裏,亦入石河。

九門水

在撫寧縣東北一片石,關東有水分九道而下,故名。

聖水

在撫寧縣東北茶芽山,水不盈勺,飲之不竭,名曰聖水。

箭杆水

在撫寧縣東北,自口外花果山水簾洞入,箭嶺關西夾山四裏下入洋河,又中桑水自馬司嶺西入口,下流亦入洋河。

浭水

在豐潤縣北,俗名還鄉河,源出遷安縣西北七十裏蠶莊,自吊水院崖兒口流經縣城北鬆林莊,又西流由玉田鴉鴻橋達寶坻潮河入於海,即古唐水也,亦名庾水,又曰雲浭水,右北平郡無終,浭水西入海,過郡二行六百裏。玉田縣庾水,即豐潤之浭水,或又謂之雲浭水。浭水源自崖兒口,經豐潤、玉田由運河入海,凡水皆自西而東,此水獨西,故名還鄉河。明初用遮洋船,從直沽入海,轉餉薊州。天順二年開直沽河,歲久複湮。嘉靖四十五年詔浚豐潤還鄉河,轉運太平等寨軍餉,於北齊莊、張官屯、鴉鴻橋特設三閘以瀦水焉。按:浭水,京東之巨浸也,玉田豐潤兩邑資其灌溉,向來河狹堤卑,每虞泛溢。今劉欽莊、王木匠莊俱開直河一道,舊流得以兩處分瀉,堤堰拓廣,更加培厚,沿河一帶數十裏亦皆建閘開渠,洪濤胥為膏澤矣。黃洛水《水經注》:黃洛水北出盧龍山,南流入於漆;明《一統誌》雲即鐵門關河;《永平府誌》又雲即長河,未詳孰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