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灤河卷二十一(1)(2 / 3)

緩靈水

《漢書·地理誌》:海陽有緩靈水南入海,或雲即灤州沙河。

巨梁水

《水經注》:巨梁水出土垠縣陳宮山,西南流經觀雞山,亦謂之觀雞水。按:土垠今豐潤縣也。《縣誌》:縣東北三十裏,有觀雞山,有寺在水東,蓋即觀雞水也。

在府南一百六十裏,東際遼海,西抵直沽,南達登萊,浩瀚千有餘裏。

七裏海

在昌黎縣東三十裏,七裏海延袤三十餘裏,中有菱芡魚蠏之利,居民賴焉,亦名七裏灘。海至昌黎縣北出七裏而羸,曰漠海,亦曰七裏灘。

黑洋河海口

在撫寧縣南。海自直沽新橋赤洋而東,勢漸趨北,昔時運道從黑洋河一帶抵昌黎登岸,達山海關。

戴家河海口

在撫寧縣東南四十裏,明時由海運饋山海關,此為積儲之地。

交流河海口

在灤州南,東距蠶叢口二十裏,名林裏河,亦名交流河,乃灤溢入青,青溢入陷,陷溢入潮而為。泛為坨、為滎、為盓矣。

長春澱

在灤州西南一百二十裏長春社。石城有長春澱,舊名大定澱,大定二十年更。

蒲泊

在昌黎縣東南二十五裏。源出海眼,夾蓮峰樵夫諸川而下,惠民場東南入海。

大田泊

在灤州南之獨莫城南,雖旱不竭流,合青河。

大水泊

在灤州西南七十裏,源出土山任郎莊,流經赤堠社曰漢王渠,南播為小水泊,又徑孫家溝、永登屯合沙河。

新河故道

在灤州樂亭縣界,新河故瀆。自雍奴縣承鮑丘水東出,謂之鹽關口,魏太祖與泃口俱導也,世謂新河矣。新河又東北出,徑右北平絕泃渠之水,又東北徑昌城縣故城北,新河又東為二水枝瀆,東南入海。新河自枝渠東出合封大水,謂之交流合水,新河又東出海陽縣與緩靈水會,新河又東與素河會,謂之白水口,新河又東至九渦口,枝分南注海。新河又東徑海陽故城南,新河又東與清水會,新河東絕清水,又東,木究水入焉,新河又東,左迤為孔陽孤澱,新河又東會於濡。新河套在縣西二十五裏,夾於清灤之間即古新河也。

按:《水經注》:新河自雍奴而達於海陽,海陽會灤州,雍奴即武清,鮑丘水即潞河也,蓋新河橫亙於南北,而灤潞得以交通,故饋運相接,自此渠發,而東餉遂由海道風帆浪舶,時日靡定矣。

蓮池

在灤州西三裏金魚泉亭下,廣三畝,引金魚泉注之。下入於別故河,有斷碑存焉。

淨影池

在昌黎縣孤山頂,昔有異人幻影於此,下流入深紅河。

卑耳溪

在盧龍縣。《管子》:齊桓公二十年征孤竹,未至卑耳之溪十裏,塌然止,瞠然視,援弓將射,謂左右曰:見前乎?左右對曰:不見。公曰:寡人見長尺而人物具焉,冠,右袪衣,走馬前,豈有人若此乎?管仲對曰:臣聞登山之神,有俞兒者,長尺而人物具焉,走馬前,走導也,袪衣,示前有水,右袪衣,示從右方涉也。至卑耳之溪,有讚水者,從左方涉,其深至冠,右方涉,其深至膝。己涉,大濟。桓公拜曰:仲父之聖至此。今自孤竹南出則大海矣,而滄海之中山望多矣,然卑耳之川,若讚溪者,亦不知所在也。昔在漢世,海水波襄,吞食地廣,當同碣石淪洪波也。按:《府誌》:距盧龍縣西十五裏為孤竹山,有水彙於灤,疑即古卑耳溪也,其俞兒山疑即以神而名,酈道元說似不足盡信。

龍潭

在府城東北燕河營,城北八裏,有石門,兩山如壁,中為龍潭。

龜龍津

在遷安縣東北羅家屯,南八裏,灤河自西繞東,兩阜雄峙,參差怪石,夾為深潭,水中石上有龜龍影,謂之龜龍津。

綠灣

在撫寧縣西北五裏滑子山下,鬆流河逆,而環之其曹西莊,入洋灣中,有蛙不鳴。

海子長灣

在灤州西四十裏,產菱芡魚蝦,下流入沙河。

獅子灣

在灤州西七十裏,渟洄靚碧,東流為石溜河。

龍堂灣

在豐潤縣南,豐潤負山帶海,湧地成泉,城南一帶平疇萬頃,土膏滋潤,有龍堂灣、王家河、泥河、汊河,皆混混源泉,冬夏不涸。舊時王家河、汊河,流入大泊龍堂灣,泥河西入薊運,播溉未廣。今於四河之間,多開溝洫,複引陡河為大渠,交相貫注,原隰勻勻,水泉疏衍,利滋溥矣。

唐王港

在灤州西南百裏,所產雈蒲鳬鴨菱藕之屬,鱗介不計也,又齊家港、於家港,在州西北,鹹資蓄牧。

蓮塘

在玉田縣北裏許講武台後。溫泉一在撫寧縣東北三十裏孤石穀,可愈疾,一在昌黎縣西一裏,平地突出,冬夏不變。府境溫泉不一,唯此二處及徐流營北者為最著(徐流營詳暖泉河)。

洗心泉

在昌黎縣西北黑鶯峪,飛流千尺,橫空如練,下注為龍潭,深三丈許,四時出雲,旱禱輒應。

扶蘇泉

在灤州西北十五裏,俗曰甘泉,灤州有扶蘇泉,甚甘美,秦太子扶蘇北築長城,嚐駐此。

孟家泉

在玉田縣東五裏,自小泉至孟家泉,僅數裏,凡一百二十餘折而達鴉洪橋。

光沙泉

在玉田縣南三裏,泉湧沙出,淨細光明,土人取以攻玉,冬月水中暖氣如霧,亦名暖泉。光沙泉在玉田縣南,攻玉所用。

螺山寺泉

在玉田縣西四十裏,流入采亭橋河。

醴泉

在豐潤縣,其水甘冽。

五泉

在山海衛西北五泉山,流分五道,注為鴨子河,入石河。

魚井

在盧龍縣劉家營北一裏,滿而不溢,魚常出沒。

滿井

在撫寧縣牛頭崖營西北,百餘家共之,隨汲而滿,大旱亦然。

靈泉井

在豐潤縣東北,靈泉水出腰帶山南百餘步,上有石崖,竇深尺許,泉注其中,西為大嶺山,行旅所經也。

龍泉井

在豐潤縣陳宮山南,一石鑿成,泉水湧出,每六月後即溢,至冬乃止,故又曰溢泉井。

神惠井

在豐潤縣南,韓城鎮一裏許,居民耕田得古磚井,汲其水有藥氣,病者禱飲之輒愈,土人因建藥王廟於其地。

雙文井

在山海衛學前西偏西衛城七十餘裏,井皆鹹,惟二井甘美。

卷七十六

河渠二灤河第三(濡水)納克裏和洛水、噶爾都思台、三道河、布爾噶蘇台河、波羅釵察河、伊克諾爾、喀喇烏蘇河、合柳台河、察罕諾爾、克伊繃河、伊克霍爾昆河、巴罕霍爾昆河、伊劄爾河、海留台河、額爾通河、額爾德尼布拉克、圖爾根伊劄爾河、錫喇劄拜、摩霍爾伊劄爾河、沙岱布拉克、霍爾圖布拉克、海拉蘇台河、搜濟布拉克、渾齊布拉克、察罕郭勒、什巴爾台河、伊克空鄂洛鄂博、克籌布拉克、布爾噶蘇台河、小螺絲溝、頭道河、羅密塔子、瓜地湯泉、小灤河、鄂勒哲依圖察罕河、塔本陀羅海河、瑪尼圖河、霍來郭勒河、哈朗圭河、珠爾噶台河、哈拉錦務拉河、海拉蘇台河、噶拜河、卓索河、阿魯布拉克呼、熱水溝、溫泉。以上四十七水乃未名灤河以前為上都河所受者。興州河、鞍子嶺水,伊遜河、書庫裏河、小覺河、大覺河、僧機圖河、拜布哈河、布墩河、愛裏河、木壘喀喇沁河、色利呼河、伊瑪圖河、永安湃河、鄂庫爾圖河、齊老圖河、明安阿巴圖河、孟奎河、巴顏陀羅海河、卜克河、樺榆溝水、固都爾呼河、茅溝河、賽音郭勒河、湯泉、綽諾河、溫泉、新河、前白河、柴河、老牛河、滴水崖泉、南二河、柳河、車河、黃花川、清河、豹河、車輪窖水、楊村溝水、五虎馬後水、濟伯格河、丁頭溝、小子溝、暖河灘、小河口。以上四十六水皆名灤河以後在口外所受者。

潵河、橫河、白馬川、洪山口水、黑河、壽星山水、恒河、獅子峪水、長河、九泉、清河、蛤螺河、三裏河、三道泉、漆河、阿老各泉、溫泉、白羊河、冷口河、寺兒崖溫泉、清龍河。以上二十一水數大河皆源於邊外,入口始入灤河者。兩水河、白溝河、橫河、五裏河、玉帶河、金魚泉、別故河、清河、大泝水、小泝水、古懂河、大田泊。以上十二水皆灤河入盧龍界後至海所受者。通計灤河邊外口內共受有名之水一百二十有六。附飲馬河(即賓水)附目(飲馬河所受水):深江河、泉河、梭頭灣河、柳河、繞灣河、急流河、虹河、潮河、七裏海、甜水河,通共飲馬河受有名之水十。附洋河(即洋河)附目(洋河所受水):賈家河、梁家灣河、小紅河、倒流河、雕崖河、中桑水、燕河、鬆流河、岩家山水。通計洋河受有名之水九。附石河(即渝水):馬頭嶺水、大毛山水、董家口水、梯子嶺水、鴨子河、柳罐峪水、葦子峪水、花場峪水、拿子峪水、楸子峪水、飲馬河、壓水河、刺榆汀、印子汀、大黑汀、北關河、帥府河、南關河、劉家河、邊家河。通計石河受有名之水二十。灤河水道灤河古原名濡水,而濡水之見於史傳者有五:曰涿郡之濡,《說文》出故安,東入漆涑者是也(今淶水縣西北之檀水)。曰易州之濡,《廣輿記》出易州窮獨山,一名聖女水是也(即今北易水,見《水經注》)。曰蒼梧之濡,《水經注》出永豐縣西北濡山是也(今廣西平樂府荔浦縣西北境)。此三濡水字皆音儒。又《左傳》昭七年,公與齊侯燕人盟於濡上村,注濡水出高陽縣東北,至河間鄚縣入易水(《方輿紀要》雲在任丘縣西北二十裏),此濡字音。而惟灤河之濡,《漢書·地理誌》曰肥如縣(今盧龍縣)濡水,顏師古音乃官反,正讀如灤,故《酈注》又稱濡水為難河,難與乃官反切尤合。至《唐韻》通作,謂水名,在遼西肥如縣,亦即灤水也。若灤之本字實作欒,而《說文》隻訓漏流而不及水名。

灤河之稱史見於《舊唐書》,薛訥由檀州出灤河。又《新唐書·地理誌》漁陽郡下亦有渡灤河之文,則濡之作灤,當由唐人改也。王曾《行程錄》謂之烏灤河。元始謂之禦河,以其屈徑上都之南,又謂之上都河,明李實《奉使錄》作商都河,誤矣,至《口北三廳誌》謂今俗呼為山丹河,抑更誤矣,然尤稱名之小誤也,恭讀。高宗禦製《熱河考》及《灤源考》,乃知《酈注》灤河有三大誤焉。灤水實源於巴顏屯圖固爾山,而《酈注》謂出於夾山之三道河,其誤一。漢之白檀在今密雲縣,地非灤水之所經,要水即清水河,乃入潮河者,尤與灤無涉,其誤二。至所雲三藏水乃西藏先合中藏,次合東藏,而酈氏敘東藏於中藏之前,謂兩溪合而與西藏會,殊乖川流之次,其誤三。今唯恪遵禦製兩《考》,核實厘定,庶使千古傳訛,皦然剖晰也。謹按:《水經注》濡水出禦夷鎮東南,考魏世祖破蠕蠕,列置降人於漠南,東至濡源,西概五原陰山,分為六鎮,而禦夷居六鎮之東,自獨石口至開平皆其故地也。今灤河之上流曰上都河,源出獨石口外東北百餘裏巴顏屯圖固爾山,為興安大嶺之正幹。其左坳名哈達圖大巴汗,有兩泉湧出,右坳名什伯勒圖大巴汗,亦有兩泉湧出,四泉涓流,伏而複見,名都爾本諾爾。酈氏所謂二源雙引,庶幾近之,乃以此為即夾山,則失之遠矣。(按:歐陽修雲灤水出炭山東北,胡三省《通鑒注》因之,其後陳組綬《職方圖考》、顧祖禹《方輿紀要》皆從其說。今查獨石口外無所謂炭山者,惟巴顏屯圖固爾山,土人名曰墨老山。蓋即黑龍山之訛音。其陽石色黝然,所謂炭山或即指此。而明《一統誌》乃以萬全縣南之炭山當之,其地距獨石三百餘裏,風馬牛不相及矣。又《元史·河渠誌》灤水出金蓮川中,今獨石口外亦無所謂金蓮川者。《金史·地理誌》雲桓州曷裏滸東川更名曰金蓮川。而今之上都河屯正在灤州之北,桓州尚在其西。元周伯琦《扈從北行記》雲至失八兒禿地多泥淖,產異花,有名金蓮花者,似荷而黃,至察罕腦兒。曆數驛始至桓州,今案失八兒禿即什巴爾台,蒙古語白湖也,金蓮川乃在此間。又今什巴爾台西北有和洛和山,殆即《金史》所謂曷裏滸者。《遼史》太子城條下作曷裏,狨山在其東,去獨石口幾五百裏,其非灤源,明甚。《元史》乃以灤流所經之金蓮川指為灤源之所出,謬矣。)《熱河誌》曰:四泉既合而西北流十五裏,經納克裏和洛(《安瀾誌》作諾克爾活絡),有小水自東來注之,又北十裏經哈丹和碩之西(《安瀾誌》作哈達河朔),漢言固石,有噶爾都思台水(《安瀾誌》作噶爾都絲泰),亦自東注之,又曲折西北流,瀠洄平衍十五裏,至冒達巴,十裏至四柵欄,十八裏至馬尼圖,又二裏至茂罕和碩(《安瀾誌》作冒海河朔)。自都爾本諾爾至此計七十餘裏,則三道河自東來彙之。

三道河水一出千鬆壩,蒙古名摩霍爾達巴罕,一出伊黑大壩,蒙古名伊克達巴罕,一出牛圈子壩,蒙古名楚庫爾蘇達巴罕。三源相距各十餘裏,逶迤西流十五裏,彙為一河,又西入上都河。按:此即《酈注》所謂夾山流出合成一川者也,乃誤以為濡水之源,不知其距源已七十餘裏矣。再按:《畿輔安瀾誌》又以此三道河疑即《酈注》呂泉塢水所注之三泉,征論先後越次,豈不將所經之沙野箕安,全行倒置耶,蓋呂泉塢水即克伊繃河,詳見後,此處固不容紊耳。上都河會茂罕和碩,其流始暢,仍西北流四裏,有布爾噶蘇台河自南來注之。布爾噶蘇台河(一作布爾哈蘇泰)出察哈爾正黃旗境內青楊溝,北流與波羅釵河會。《口北三廳誌》曰:波羅釵察河(釵一作金)源出壩外正黃旗察哈爾饅頭壩西北山內,西流與布爾哈蘇泰河合,又東北會伊克諾爾,漢言大水濼也,又北入上都河。上都河又西北流三裏至烏克爾赤諾,十裏至克爾哈達,有小水來注之。十裏至克楚哈喇,十九裏至西涼亭,蒙古名察罕格爾,元周伯琦詩注:上京東五十裏有東涼亭,西百五十裏有西涼亭,皆繞水草,為校獵之地。又二十三裏至紅城,蒙古謂之烏蘭河屯。《水經注》雲又西北徑禦夷故城,今以方位求之,烏蘭河屯正在鎮北百四十裏,其即禦夷故城歟?又七裏至上都店。《三廳誌》曰店南十餘裏俗呼為蕭妝樓,蓋元上都離宮舊址也。至此入多倫諾爾界(多倫華言七,諾爾華言河泊也),又四裏徑塔奔拖羅海(《一統誌》作他賁拖落海),十裏至紅山嘴,蒙古名淖海和碩(《安瀾誌》作諾海河朔),轉而東北流七十裏徑七鷹山,蒙古名多倫峨博圖。《一統誌》雲:七鷹山在鑲黃旗牧廠東七十裏,一名額倫拖羅海。額倫華言鷹也,當為《水經注》之箕安山。酈氏曰:又北徑箕安山東,屈而東北流。今多倫鄂博圖適肖其地,特今昔異稱耳。又三十裏徑青城,即波羅河屯也,在明安城東北六十裏,又二十裏徑馬尼爾圖阿林,十五裏徑鄂拖海,二十裏徑烏蘭哈勒哈(《一統誌》作烏蘭哈爾哈,漢言紅羅山,在上都牧場西直獨石口北一百五十餘裏),十五裏徑烏裏雅蘇泰,三十裏徑伊克門楚克,五裏徑哈達圖,在鑲黃旗牧廠北九十裏,又八裏徑野馬圖,八裏徑庫爾圖巴噶遜,二十裏徑烏蘇圖,又十七裏有喀喇烏蘇河自東來注之。喀喇烏蘇漢言黑水,即石頂河也。《口北三廳誌》曰:石頂河源出伊克腦兒(即大水濼),西北流徑注昂古裏泊,土人呼喀喇烏蘇河。

《一統誌》曰:黑水濼在正白旗西北一百四十裏,蒙古名喀喇烏素。又鴛鴦濼在張家口西北正黃旗牧廠東六十裏,土人呼昂古裏腦兒(昂古裏華言鴻雁,腦兒猶諾爾,華言泊也)。其哈柳台河、喀喇烏蘇數水注其中。據此則黑水濼即石頂河,昂古裏泊即鴛鴦濼,且知喀喇烏蘇與哈柳台河先彙於昂古立腦兒,而後入上都河,是由昂古裏泊而溢出者。固不僅一喀喇烏蘇,而哈柳台河亦並入矣。謹按:《水經注》又東徑故城北,連結兩沼,謂之連淵浦。稽其方向,所謂兩沼,似即大水濼與鴛鴦濼,兩濼相通,故曰連結。《三廳誌》曰:伊克腦兒與昂古裏泊相通,今石頂河俗名鴛鴦濼,以其源於伊克腦兒而注於昂古裏泊,兩頭皆濼,而喀喇烏蘇連貫其間,所謂連淵浦者應即指此,且言兩沼而不言兩河,非濼何屬?即諭河流所經之次序亦頗相當也。再按《酈注》雲:徑沙野西,又徑沙野北。可知其為沙漠之地,今自喀喇烏蘇至伊克們綽克一帶皆沙磧,平浩無垠,所謂沙野在此處。上都河又東北流,二十八裏徑什巴爾泰,六裏至上都城西,折而東流,五裏徑上都城南,所謂上都河屯也(河屯華言城也)。上都者即元開平府,灤水繞其西南,故名上都河。於是察罕諾爾自北來注之。察罕諾爾,漢言白海。《遼史·天祚帝本紀》謂之白水濼,《金史·地理誌》曰勺赤勒,元周伯琦《北行記》謂為察罕腦兒,雲水深不可測,氣皆白霧。

各因國語異名,實非有二。《續宣鎮誌》以為在洗馬林及膳房口外者,誤。《北行後記》曰由察罕腦兒轉西至懷禿腦兒,又西二十裏為興和路。相度地勢,可知其概矣。上都河又東流十五裏徑烏蘭峨博圖,五裏徑獨石,二十六裏徑赤諾圖達巴漢,七裏徑都什巴顏珠爾克山(一作巴顏珠爾克阿林),蓋即《一統誌》所雲牛心山也,在上都牧廠東北,直獨石口東北二百四十裏,土人名巴顏珠爾克山,又十八裏至察罕鄂博(一作察汗峨博)東之火石山,蒙古名叉鵲爾泰,有克伊繃河自東北來彙之。克伊繃河,蒙古名克依奔必拉,《一統誌》作克衣繃河,《三廳誌》作克蚌河,《安瀾誌》作克峰河,即《水經注》之三泉水也。酈氏曰:濡水徑孤山南,東北流,呂泉水注之。水出呂泉塢西,東南流徑塢南,又東北流。三泉水注之,其源三泉,雁次合為一水,東南注呂泉水。今按:克伊繃河出興安山梁之陽,南流有伊克霍爾昆、巴罕霍爾昆及伊劄爾三水自東注之以今證古,則所謂塢者即山梁之陽,呂泉即克伊繃河,而三泉亦當即伊克霍爾昆等三水矣。又《酈注》:呂泉水受三泉後,又東北有逆流水,會木林山水注之,則今克伊繃河受伊克霍爾昆三水後,亦有海留台河自西而東注之,是海留台河殆亦即木林山水也。四水畢會,又南流入上都河。按:禦製《灤河考》以克伊繃河當呂泉水,位次悉合,惟入灤之方。《一統誌》曰南流,而《水經注》曰東北流,似相齷齪,然上文固雲逆水亂流,則亦未能定向之詞,況《酈注》此篇頗多舛誤,自宜從《一統誌》為正。再《畿輔安瀾誌》但載克峰河而未及伊克霍爾昆三水,遂以此呂泉之三泉疑為夾山之三道河,是則支派俱淆,私意反惑者矣。上都河又東迤而南流五裏經察罕河屯,漢言白城,蓋即元之武平鎮也,有額爾通河,自西南來入之。額爾通河源出萬歲山,東北流至察汗城東南入上都河。《一統誌》曰:在上都牧場東,直獨石口東北一百五十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