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長沙人的吃(1 / 1)

長沙人比較好吃。

吃的方麵,南方一般比北方講究。東北有名的豬肉燉粉條(其實多白菜)簡單至極。那樣大一個東北,走到哪裏都豬肉燉粉條,味道像一個師傅搞的。他們可能不肯在這上麵勞神。四川、湖南、至江浙,吃法漸趨複雜,各有特色。到廣州,不必說龍虎鬥,幾根油菜就做出了翡翠的模樣,是萬般的精致了。

長沙人好吃,但真懂的少,品味不高。長沙菜普遍的特點,如果用一個字形容,就是:俗。表現如下:一是口味重。重油,重鹽,尤其重色。長沙菜的醬油來得猛,多少好吃好看的東西因此失了天然與本色。就像十七八歲的女孩子,不明白自己其實幾多好看,偏要塗脂抹粉,費盡心思把自己變醜。

二是喜好趨時。這又如同愛新潮的女人,不管三圍的三七二十一,見到街上有別人先鋒一點,唯恐落後,一窩蜂起而效法,弄得長沙城的市容總是上不了台階。因此除開流行服飾外,長沙還有流行菜。比如:流行過紅燒豬腳,且成為百年老店火宮殿的保留節目之一。赤崗衝一家飯鋪有一段因此聲名大振,門口常停了寶馬車。開寶馬車而大啖豬腳,正合了一部分長沙人的形象。又流行過蒸菜,以至於有蒸菜一條街。等到黃鴨叫流行,大家便扶老攜幼往水陸洲跑。再流行罐子菜。早些時候,若有人問你是不是吃過罐子菜,你如果說沒有,那你就等於是落伍了,很沒有麵子的。其實所謂罐子菜,不過是把本來裝在碗裏的改倒進罐子而已,並不真有什麼特別。所以流行的菜,也跟流行的任何別的東西一樣,不會是什麼珍貴的好東西。真正的好東西,是流行不起來的。三是兼收並蓄。外地菜式在長沙不難找到市場,川菜、粵菜,甚至北京的餃子,都可以立下足來。貴州啤酒鴨即典型的一例。這種拿來主義,說明長沙人的吃並無定見,很開放的,而且也不照搬,往往大加改造。比方酒店雖然宣傳生猛海鮮,但時常不過是廣告詞——上好的螃蟹,隻當排骨一樣剁做幾塊,下鍋一頓燒煸,人佐料無數,謂之酸辣螃蟹,讓深諳此道的粵港人士瞠目以對。我在大連吃螃蟹,人家不提供任何佐料,就是生怕敗了那點鮮味、海味,對照出長沙人在吃上的俗。

我議論長沙人吃得俗,完全沒有鄙薄的意思。吃,本就是最俗的事,不吃會死人,誰敢不俗?拿一樁俗事刻意充雅,倒是大可不必。我奇怪有些人,總喜歡把吃往文化上扯,其實祖上留下來的這點文化,不談還好,一談,就同阿Q說“我們先前——比你闊得多了!”一樣,反倒顯出可憐相來。

長沙人好吃,吃得俗,正是長沙人的可愛處。還能吃出一些名堂來,正說明地方的富足,更是大好的一件事。道理很簡單,先得有東西搞,可吃,才能玩出花樣來,假如飯都吃不飽,絕對顧不上色香味,更不會談維生素。物質是第一位的,存在決定意識,便是有關吃的唯物主義了。

記得讀小學二年級,有一段,坐在前排的女同學總是抬起手用衣袖擦鼻涕,同時趁機往嘴裏塞一塊什麼,放肆地嚼。我看仔細了,是糠餅。那種烤得焦黃的糠餅,好香啊。這麼一來,她害得我跟巴甫洛夫的狗一樣,隻要她一抬手擦鼻涕,我就流口水。

那是什麼時候?196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