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都曉得讀書的重要。一個人,讀了書,就可能交上好運,過上好日子。古時候靠讀書取仕,一朝金榜題名,便能升官發財,從此錦衣玉食。現在雖然差得多了,但讀點書,拿張文憑,也還是有用的。農村裏的人讀了書,就無須種田,轉而可以弄份國家糧吃吃,自然還有了城市戶口,從此用不著日曬雨淋。城市裏的人讀了書,就用不著做工,省得一天黑汗水流賣勞力,若能混進哪個機關事業單位,一輩子就有了保障,什麼事都有國家給你操心,豈不快哉!
我們的教育製度雖然說起來也是幾經改革,但大體上還在沿著讀書取仕的路子走。自然也有關於理想,關於人生,關於建設祖國,關於未來共產主義社會的內容,但這些教育往往因為說教的低水平,總總收效甚微。例子之一是我們常見到有關部門給年青人推薦一些椐說是有益的書目,這些書目主要針對形勢而來,毫不顧及年青人的興趣,老是把年青人當病人處理,結果這書目當然更像中藥單子,良藥倒也是良藥,然而苦口,終於是沒有幾個人耐煩喝得下去。以我的經驗,我們的教育裏麵,理科明顯比
文科強,也許理科的東謠比較實在,1+1肯定等於2,哪怕你是領導它也等於2,容不得胡說的。文科的水分多,各類教材變來變去,常常自相矛盾,像劣質產品一樣曆來信譽就差。學生長的又不是豬腦子,看一眼到處都有的征婚廣告——例如:某男,身高如何,學曆本科,或者碩士,或者博士,收入如何——這學生就明白那廣告裏說的其實還是一句古話:書中自有顏如玉,他於是就明白自己為什麼要讀書了。、
總之,我們都懂得為什麼要讀書的道理,讀書實在太好了,讀書讓人過好日子,誰不想過好日子呢?這是無可厚非的。但我們因此隻看重讀書的目的,從小學一年級起,家長老師學生就齊心合力瞄準了將來趕考的那一天,倒不大關注讀書的本身,把讀書這件事,要不扯得天遠地遠,神聖得不得了,要不就極為功利,相當於投資買股票。在讀書的問題上,呈現的就是這麼一種奇怪的現狀,顯得相當複雜,幾乎不予不淨。所以中國的讀書人總覺得累,所謂十年寒窗,所謂學海無涯苦作舟,都是指的讀書的痛苦。這痛苦的結果之一是,許多讀過了本科的人,連最基本的閱讀習慣都沒有養成,隻要考試一通過馮上就不肯再讀,而且願意把先前讀過的都忘掉,因為讀書給他的痛苦太可怕了。
這痛苦證明我們的教育出了問題,是不把讀書就當作讀書造成的,它完全地敗壞了讀書原有的興味。讀書本是樁單純的事,是一個患維加想象的過程,使人增長知識,明白事理,更加聰明。人的許多智慧是可以直接從書本上獲得的,這種智慧極大地加強了人對世間事物的。認識和感受。就好比兩個人看電影,同樣花十塊錢買票,一個讀過許多書的人可能從中看出二十塊錢的意味,另一個不讀書的人則可能連兩塊錢也找不回來,因為他缺少理解和感受的能力,他不懂。這個意思是說,讀書可以使人感受到更多的快樂和幸福。讓人明白讀書有這樣的好處,比要求大家為了一個主義或信仰而讀書顯然要實際有效得多。
事實上,更多的情況下讀書乃是一種消遣,尤其讀那種以趣味為主的閑書。一個養成了閱讀習慣、一輩子都在讀書的人,一定講究書的趣味,趣味使得他讀起書來跟抽煙樣的上癮。我讀書一貫蕪雜,選擇書的標準主要也是有趣或無趣,趣味第一。我覺得抱這種目的沒什麼不好,讀書本應是一樁充滿樂趣的事,不少國家直到小學四年級以前連課本都沒有,主要通過玩來學習。相形之下我們把讀書看得太嚴重了,以至好象反倒打麻將才是正當的消遣,假如把讀書也當作消遣,就不夠嚴肅,影響不好,顯得
不大正經。讀書其實更是一種享受,是很個人化的事,樹蔭底下床鋪之上,無不相宜。我個人的體會是,把自己放倒在椅子上,兩腳高踞於書桌,仰麵朝天地讀,雖然不雅,卻最為愜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