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區域位置
天祝縣地處河西走廊東端。北緯36°31′~37°55′,東經102°07′~103°46′之間。南接永登縣,東靠景泰縣,北鄰武威市和古浪縣,西北與肅南縣接壤,西與青海省的門源、互助、樂都縣毗鄰。東西寬142.6公裏,南北長158.4公裏。總麵積達7149多平方公裏。屬甘肅省武威市,轄8鎮、11鄉、172個村民委員會、17個居民委員會。2005年末,有538710戶、212957人。其中:少數民族82702人,占總人口的38.84%。縣人民政府駐地華藏寺鎮,東南距省會蘭州145公裏,西北距武威市135公裏。
天祝地勢西部高峻,而東南逐漸變低。屬青藏高原、黃土高原和內蒙古高原的交彙地帶。海拔2040~4874米之間。境內4000米以上的大山有馬牙雪山、雷公山、牛頭山、歪巴郎山、代乾山、幹沙峨博、磨臍山、響水頂、卡窪掌等。這裏峰巒疊嶂,山頂終年白雪皚皚,山澗森林茂密,流水潺潺,景色秀麗,礦藏豐富;巍峨的烏鞘嶺如一道天然屏障,勢控河西,自古就是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素有“河西走廊門戶”之稱;金強川、哈溪灘、抓喜秀龍灘、鬆山灘等地方有大麵積肥沃的農田和優質草原;大通河沿岸有風景優美的天祝三峽(朱岔峽、金沙峽、先明峽),和著名的天堂寺;烏鞘嶺以南還有馬牙雪山天池、石門溝景區,嶺北有祁連布爾智、冰溝河、大小河、西大灘森林草原等旅遊風景區。
二、曆史沿革
天祝地區曆史悠久,是甘肅河西走廊開發最早的地區之一。早在新石器時代,境內就已有人類活動。
西漢時,今天祝地區嶺北分屬姑臧、張掖、倉鬆縣,屬武威郡。嶺南為令居縣,屬金城郡。南北朝時,嶺北為昌鬆、莫口、林中、(即姑臧)。嶺南為廣武縣(北魏並令居、永登、枝陽為廣武縣),屬涼州。隋朝,嶺北為武威郡(開皇初廢,大業初複置)姑臧、昌鬆縣(初改為永世,後複)。嶺南為允吾縣(隋初廢廣武郡。建邑次,尋複廣武,大業初改允吾縣)。大業六年(610年)改名為會寧縣,屬涼州武威郡。五代時,由吐蕃折逋氏家族控製(後漢)。北宋時為西涼府,初由涼州六穀部潘羅支政權管轄,後於公元1036年為西夏所有,仍稱涼州。元時,嶺北初為西涼府。至元十年(1273年)降為西涼州,屬永昌路(治所在今武威市永昌鎮)。至元元年(1264年)在戎城(今古浪縣治)設巡檢司;嶺南於至元元年設莊浪縣管轄。明時,洪武九年(1376年),嶺北置涼州衛。正統三年(1438年),巡撫都禦史羅享信奏設古浪守禦千戶所。嶺南於洪武五年(1372年)置莊浪衛。清時,嶺北初為涼州衛,古浪守禦千戶所,雍正二年(1749年)改為武威縣、古浪縣。嶺南為莊浪衛,康熙時降為所,雍正二年為平番縣。乾隆十八年(1753年)設莊浪茶馬同知,管理今天祝嶺南藏區事務。
嶺南嶺北均的屬涼州府。民國初,為平番縣管轄,屬甘涼道。民國17年(公元1928年)平番縣改為永登縣,屬第六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民國25年(公元1936年)設天祝鄉,屬永登縣。
民國27年(1938年)為永登縣第四區,民國29年(1940年)複為天祝鄉。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為天祝區,屬永登縣,區政府駐華藏寺。1950年5月6日成立天祝自治區(縣級)。1953年12月21日改稱天祝藏族自治區。1955年改稱天祝藏族自治縣。1958年12月20日,國務院批準撤銷古浪縣,並入天祝藏族自治縣,縣城設在安遠。1961年12月15日恢複古浪縣,原行政區域隨之劃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