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縣城建設
(一)舊縣城簡況
原縣城安遠鎮有工字形的3條主街道,聯接4塊建築群,絕大部分是土磚木結構的平房。甘新公路橫穿城鎮。地勢向西北傾斜,坡度較大,冬春用水困難,無排水設施,供水靠截流直溝地下水。無供熱設備,靠生火爐取暖,少數單位用火牆。70年代前由金強河水電站供電,冬、春季不能正常供電,後改為大電網供電。
(二)新縣城的規劃和建設
縣城規劃1984年,省建設廳批準天祝縣城建設總體規劃,1989年3月,武威地區行署主管部門通過縣城中心區詳細規劃。9月8日,詳細規劃經縣政府批準實施。1990年5月,縣委、縣政府對總體規劃進行了局部調整,將公園南路防風林帶作為建設用地,安排了單位和住宅建設。1993年7月武威地區縣鎮(包括1市3縣2鎮)抗震防災規劃評審會評審天祝縣抗震防災規劃。1995年,完成了縣城通訊線路、廣播電視線路的走向、布局設計規劃。1997年,完成了縣城規劃區及周圍6.5平方公裏的外業測繪。2000年,著手修編新的縣城建設總體規劃。
規劃將縣城性質確定為“以農畜產品、礦產品開發加工和旅遊服務業為主,具有傳統藏民族特色的新型高原生態旅遊城鎮”。規劃區麵積約6.5平方公裏,南至界牌鐵道交口,北至鐵合金廠以北300米處,東西分別以兩側山體為界。蔥嶺溝口為住宅小區,詳細規劃,重點建設。
2003年12月,縣城新一版《天祝藏族自治縣城市總體規劃》(2003-2020),通過省市專家組論證,並於次年11月經武威市政府批準。規劃縣城麵積由第一版總體規劃的3.5平方公裏擴大到6.5平方公裏,人均建設用地由現狀129.4平方米調整為103.1平方米,新規劃市政道路13條。規劃人口由3.5萬人增加到了2020年的6萬人。新規劃縣城分為站南區(老城區)和站北區,站南區以行政辦公用地、商業金融用地、文化體育用地為主,站北區以住宅用地、商業金融用地為主。完善了城市綠地係統及景觀規劃、縣域旅遊資源規劃,並新增了河東工業園區。是年,還先後編製完成《團結路藏民族一條街街景設計方案》、《團結路北側小區規劃》、《林海家園詳細規劃》等一係列縣城建設規劃方案。同時決定以縣城團結路為重點開展藏式建築改造試點,並在團結路改造試點成功的基礎上向全縣推廣。從2004年起縣城建局成立專門的建築效果圖審查小組,縣城新建建築全部采用了藏式建築設計方案,經審查批準後投入建設。經過近3年的藏式建築改造建設,縣城藏式建築特色已初見成效,藏民族特色旅遊縣城的框架已初步形成。
縣城建設縣城地貌屬金強河漫灘及Ⅰ、Ⅱ級階地,地勢平緩。地層為第四係河穀近代衝積層,多以礫卵石為主,一般厚度20~40米,最高可達100米,地基承載力大於200KPa。金強河穀含水豐富,水位埋藏較淺,水質好,開采利用方便,可供城區內的生產生活用水需要。
縣城屬大陸性高原季風氣候,冬春季多風,氣溫低,日照短,氣候寒冷。年均氣溫4.4℃,極端最高氣溫33.0℃,極端最低氣溫-24.3℃;年平均風速4.4米/秒,多西北風,次為東南風;年平均降水量328.5毫米,年平均蒸發量1590.6毫米;凍土深度1.5米;地震烈度按8度設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