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農業(1)(1 / 3)

一、種植業

(一)曆代農業

天祝雖自古為少數民族駐牧地,但種植業曆史亦很悠久。據東坪鄉羅家灣和小溝村新石器時代馬家窯文化馬廠類型遺址表明,天祝個別地區約於4000年前已開始了畜牧和農耕生產。

據栗家莊漢墓群出土文物表明,西漢時在周家窯、栗家莊等地已有中原移民徙居,墾荒耕種。

在明代,采取軍屯,鬆山灘、金強川、東坪和賽什斯、朱岔等地區的一些溝壑、山峁都有了農田,至今田埂痕跡尚存。

光緒十四年(1888年)始,當地住戶和寺院招戶從墾,臨夏、青海等地農民逐漸遷入,天祝農業又始複蘇。至宣統元年(1909年)天祝已有水、旱地906公頃63畝7分,又有旱地大小79段。

民國時期,鄰縣貧民為逃避兵役和苛捐雜稅,紛紛流入天祝縣墾荒種地,耕地由原來的川、灘、淺山向二陰山區擴大。至1948年天祝地區已有耕地20.98萬畝。

人民共和國成立前,隻種植青稞、燕麥、油菜籽。後隨氣候轉變,作物種類逐步增加,至1949年作物有青稞、大麥、燕麥、油菜籽、豌豆、小麥、玉麥、洋芋。但小麥和玉麥均成熟不好,正常年景畝產僅有50~70千克。

耕作工具有犁(分獨腳犁、雙腳犁兩種)、木耙、地耱、鐵鍁、钁頭、榔頭;播種工具有種犁、雙行種耬(又稱籽耬);鋤草工具有小鏟、鋤頭;收割工具為鐮刀;打碾脫粒工具有石滾、碌碡、連枷、棒槌、木杈、木鍁、掃帚;運輸工具為木輪大車、鐵瓦大車、手推車及少量膠輪大車;耕作方式簡單粗放。

(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農業

天祝屬高寒旱作區,基本為雨養農業。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興修水利,平田整地,改革耕作製度,推行科學種田,促進了農業發展。耕地麵積由1950年的28.01萬畝擴大到1988年的36.98萬畝,其中灌溉麵積5.05萬畝。糧食總產由1041.5萬公斤增加到4096.47萬公斤,平均畝產由62.7公斤提高到167公斤;油菜籽總產量由88萬公斤增加到441.3萬公斤,平均畝產由31公斤提高到78.6公斤。農業總產值1950年為524萬元(按1980年不變價格計算),1988年達到3924.37萬元,其中種植業產值由348萬元增長到2040.68萬元。

50年代開始進行耕作、栽培、施肥、良種引進和繁育技術推廣。80年代開展科學配方施肥、冷涼灌區小麥栽培技術、金強灌區糧食綜合增產技術、旱作農業綜合增產技術、油菜籽綜合增產技術等科技試驗、示範、推廣項目。

1981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後,不斷調整農業產業結構,農村經濟快速發展。1990年,全縣農作物總播種麵積32.73萬畝,糧食總產量4150萬公斤,油料總產量250萬公斤,農業總產值4341萬元。1999年,全縣耕地麵積為36.56萬畝,糧食播種麵積25.13萬畝,糧食總產量5010萬公斤,油料種植麵積4.99萬畝,油料總產量540萬公斤,糧油總產量分別比1990年增加20.7%和115.6%;農業總產值達到1.17億元,比1990年增加了1.7倍。從2001年開始,逐年壓縮小麥播種麵積,增加油料作物播種麵積,2001年和2005年糧食總產分別為3450萬公斤和4451萬公斤,年均增長7.25%;油料總產分別為342.1萬公斤和550萬公斤,年均增長6.82%。至2006年,糧食總產量3840.76公斤,油籽總產量384.78萬公斤,種植業總產值達到13942.2萬元,比2005年增長9.33%。

(三)作物品種改良

天祝縣從90年代至2000年小麥主要品種有隴春8號、隴春9號、隴春13號、高原338、高原602、三根芒、蘭天3號、定西24號、定西35號、高原448、高原465等;油菜主要品種有浩油1號、浩油11號、門油3號、東油1號、雜交油菜華協1號、青油331、互豐010等;青稞主要品種有昆侖10號、北青2號、北青3號;洋芋良種有下寨65、渭會2號、青薯168、青引5號、甘農薯1號、甘農薯2號、隴薯3號、大西洋等;豌豆品種有草原224、草原12號等;蔬菜有蒜苗、黃瓜、番瓜、西紅柿、西蘭花、荷蘭豆、章丘大蔥、紅胡蘿卜、甘蘭等良種;中藥材有黨參、當歸、黃芪、紅芪等15個品種。全縣良種麵積占總播麵積的80%以上,良種化程度達到90%以上。

2001年起,引進農作物高產優質新品種100多個,每年建立種子基地4000畝,各類作物品種更新麵積5.5萬畝,更換麵積5萬畝。

(四)耕作製度的改進

旱地耕作一般經曆翻犁、耙耱、鎮壓、施肥、除草等工序,水地耕作除翻犁比旱地多1至2次外,比較重視冬灌和澆苗水。秋收後,深翻1遍,封凍前對旱地耙耱收墒。立春前旱地施肥、耙耱、鎮壓,水地施肥、澆、犁、耙耱,備播。歇地一般翻犁三遍。

播種主要采用條播、撒播兩種形式,小麥全部用條播,洋芋普遍采用地膜栽培技術。豌豆、油菜、青稞仍采用撒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