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祝縣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天保工程)於1998年試點,2000年末正式實施,工程期限10年。全縣天保工程區林業用地麵積24.17萬公頃。至2005年末,已完成天保工程封山育林2418.4公頃(國有),修築封育區圍欄10.11萬米。
(七)經濟林建設
經濟林主要有花椒、沙棘、紅提葡萄等栽培。2001~2005年,栽植花椒135.2公頃,已有4萬餘株花椒樹開始掛果,但由於基地建設進展緩慢,產量較低。沙棘林的營造工程自1999年實施以來,選擇推廣,至2005年,共栽植沙棘1939.45公頃,分散在全縣各退耕還林(草)地。紅提葡萄栽培於2005年立項。當年開始在3座日光溫室內定植苗木1650株。至年末,全縣已完成土建工程的日光溫室140座。
(八)造林綠化
國有林場更新造林,以青海雲杉為主,兼有少量紅樺和沙棘。1989~2000年共造林871.39公頃,圍欄管護,成活率95%以上,人工林保存麵積3103公頃,保存率90%。2001年,三北防護林體係建設四期工程全麵啟動,至2005年,全縣完成各項國有造林966.67公頃。
鄉鎮造林,主要樹種為青楊,次為花椒。1989~2000年共造林2134.3公頃,四旁植樹247.1萬株,成活85%以上。2001~2005年,造林580.87公頃(含縣城東西兩山),四旁植樹82.9萬株,成活85%以上,保存50%左右。
從1989年起,以青海雲杉和祁連圓柏為主,搭配紅玫瑰、油鬆、野丁香、垂槐等觀賞樹種,對縣城街道和單位庭院進行綠化,共栽植各類樹木2萬多株,種植草坪2.48公頃,綠化麵積占街道和單位庭院麵積的18.7%。至2005年,共栽植各類樹木8萬多株,種植草坪3.26公頃,綠化麵積占街道和單位庭院麵積的22%。
縣城東西兩山綠化始於1984年,10年植樹30多萬株,造林80多公頃,已全部鬱閉成林。1996~1998年,栽植青楊、圓柏、雲杉等7萬餘株,造林30公頃。1999~2000年,在西山界牌至石門大橋6公裏地段的山坡和東山墩子東側,投資215萬元,栽植雲杉、青楊、圓柏、檸條、枸杞、白榆等喬、灌樹木40.5萬株,造林142.27公頃,樹木成活率均在90%以上。2001~2005年,共造林274.26公頃,栽植青海雲杉、祁連圓柏、丁香、山杏、沙棘、檸條、青楊、紫穗槐、互葉醉魚草等20多個樹種70.59萬株,造林成活率達92%,共投資425萬元,東西兩山和縣城環境麵貌得到初步改善。
1989~2005年共完成義務植樹642萬多株,成活率85%以上;新建義務植樹基地36個124公頃,鄉鎮辦綠化點79個333.2公頃。
(九)科研成果
華北落葉鬆引種試驗研究1970~1992年,在新疆落葉鬆、華北落葉鬆等20多個品種中篩選出了適宜祁連山東端栽植的華北落葉鬆,在全縣各國營林場進行育苗、造林試驗。共培育適應性強、適宜栽植的落葉鬆純林126公頃、混交林150公頃,均鬱閉成林,部分已成材。
水源涵養林綜合培育試驗研究1973~1998年,開展祁連山東端(北坡)水源涵養林封山育林研究。共投資93萬元,曆時15年,封山育林9738.7公頃,人工造林3000多公頃。1995~1999年,培育雲杉林5000畝,示範區優良木株數提高10.1%,材積生長量提高80.3%,生長率提高78%,土壤含水量增加2.3克/100立方厘米。此項研究成果獲2000年度甘肅省林業科技進步一等獎。
青海雲杉林撫育間伐技術研究研究結果表明:合理的撫育間伐改善了林分環境,促進了林木生長,撫育標準地的林木直徑生長量和生長率分別比對照地提高32.5%和30.7%,材積生長率提高27%,同時促進了林木個體的生長發育,減緩了林木分化,增強了抗禦雪害能力。
林地鼠害防治研究中華鼢鼠是一種以取食植物根係為主的地下害鼠。全縣更新造林地普遍受其危害,苗木被害死亡率為17~30%。1982年5月至1992年總結提出了綜合防治方法,使全縣更新造林地的平均被害株率由防治前的17%降至3%以下,基本控製了鼠害。1992~1999年,開展了祁連山東端林區中華鼢鼠綜合防治試驗研究,累計完成防治麵積80萬畝次,受害株率由15~30%降到2%,8年挽回經濟損失460多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