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農業(3)(1 / 3)

新品種細毛羊改良1996~1998年,實施“牧區開發示範工程”項目,引進中國美利奴種公羊和澳血公羊進行中國美利奴高山型細毛羊新品種的培育。至2000年,累計完成授配母羊19500隻,生產澳美雜交一代18560隻,其剪毛量和剪毛後活體重均比甘肅高山細毛羊有明顯提高。2002年同時引入肉毛兼用羊、歐拉羊、藏係大白羊推廣改良肉羊品種2000隻。後又引進陶賽特、邦德和波德代等肉羊和肉毛兼用羊新品種進行雜交改良。2005年,在8個鄉鎮設立綿羊人工授精站共35個,授配細毛羊6.79萬隻,全縣細毛羊和改良羊數量達到37萬隻,占綿羊總數的94.85%。

絨山羊1980年,始引入遼寧蓋縣絨山羊、內蒙古阿爾巴斯白絨山羊和阿拉善左旗白絨山羊等優良種羊進行純種繁育和雜交改良,取得良好效果。1996~1998年,先後引進遼寧蓋縣絨山羊和內蒙古阿爾巴斯白絨山羊建立優質絨山羊養殖示範村10個,示範戶196戶,組建絨山羊純繁育群4群,年提供種公山羊60隻。個體產絨量提高200克以上,每年可實現新增產值154.6萬元以上。在朱岔等重點產區組建絨山羊純繁群20個,發展專業戶396戶,改良後的絨山羊平均產絨371克,最高可達650克,比當地土種山羊產絨196克提高了89.29%。至2005年,全縣存欄山羊14.12萬隻,其中改良絨山羊數量為7.9萬隻,多屬河西絨山羊品種。

岔口驛馬岔口驛馬是由“漢唐馬”繁衍至今的一個優良地方品種,天祝縣為主產區,縣內尤以鬆山、抓喜秀龍、石門、柏林、華藏寺、打柴溝等鄉鎮為最。縣境內的岔口驛,是西部古驛道必經的驛站之一,明代在此地設茶馬互市,此後,逐漸變為賽馬和馬匹交易地。每年農曆“二月二”在岔口驛舉辦賽馬暨物資交流會沿襲至今,岔口驛馬因此得名。岔口驛馬頭形正直,體軀粗壯,身高中等,眼大眸明,性情靈敏,肢勢端正,蹄質堅硬。屬挽乘兼用型。天祝縣各族人民曆來有選育、調教走馬的傳統習慣和經驗,以岔口驛馬善走對側快步的獨特性能,在現有馬匹中,以訓練走馬者居多。一般馬稍加調教即成走馬。岔口驛走馬在全省和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賽馬項目中均取得好成績。由於全縣機械化水平不斷提高,岔口驛馬逐漸退出了役用市場,加之馬術項目水平低、競技馬市場開發滯後等原因,飼養數量逐年下降,1986年,全縣養馬2.13萬匹,2005年0.83萬匹,且適齡母馬不足0.2萬匹。

其它畜種1998年始,分別引進1/2、1/4野公犛牛,與當地雜色犛牛進行雜交複壯試驗,至2005年,雜交改良家養犛牛6200頭。天祝有培育和役使犏牛的傳統和經驗,2000年,全縣飼養犏牛5000頭。黃牛來源於蒙古黃牛和陝西等地的秦川牛、三河牛等的雜種後代。2003年,引入秦川、西門塔爾良種黃牛和西門塔爾、黑白花、利木辛等優良種牛凍精,對本地黃牛進行改良。1986年,始從外地購進黑白花乳用品種牛,2005年增至500頭,產奶達1717.5噸。

除縣城近郊分布比較集中外,炭山嶺、打柴溝、哈溪、安遠、石門、天堂等鄉鎮的飼養量也不斷增多。天祝縣內的驢屬小型的涼州驢種,為原始品種。農區和半農半牧區分布較多,牧區較少。2005年,存欄驢1300多頭,呈逐年下降趨勢。天祝縣騾的數量較多,農區多有繁殖飼養,各鄉鎮均有分布,2005年,共存欄騾1.26萬頭。天祝縣養豬品種混雜,1995年後,規模養豬戶上升,引進杜洛克、約克夏、長白等優良品種形成了良種豬群體,2005年,全縣存欄豬數量達5.65萬頭。

(三)飼草飼料

天然草場資源全縣有天然草地587.08萬畝,占全縣總土地麵積的54.7%,主要植物共61科,213屬,502種。其中禾本科23屬,75種;菊科21屬,68種;莎草科5屬,26種;豆科8屬,26種。主要牧草有49科,158屬,276種。在草場資源中,有草原草場121.91萬畝,占草原總麵積的20.76%;山地草甸草場122.31萬畝,占20.79%;疏林草甸草場35.19萬畝,占6%;灌叢草甸草場198.37萬畝,占33.79%。高寒草甸草場109.63萬畝,18.67%。此外全縣尚有可供家畜牧業利用的灌木林171.28萬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