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利
自漢代至明、清時期,曆代封建王朝曾在鬆山、金強川一帶常年屯兵,墾田畝,修水利,發展農業。清乾隆時,金強川主要水渠有5條。其中,鎮羌堡渠有2條,岔口堡渠有3條。清光緒年間,烏鞘嶺以東有河東、鐵窯、上三裏墩3條水渠。民國時期,天祝水利事業發展甚微。
自治縣成立後,水利事業發展迅速。20世紀60年代初至80年代末,全縣共建成截引管道50條,全長249公裏,灌溉農田麵積6590畝,噴灌草原4500畝,自流引灌草原2800畝,改善草原供水條件麵積1000平方公裏。建成幹支渠道36條,219公裏,有效灌溉麵積5.7萬畝,農田配套麵積1.98萬畝,草原灌溉麵積0.28萬畝。共打機井117眼。其中農田灌溉井70眼。全縣有小型水庫3座,總庫容224萬立方米,有效灌溉麵積0.67萬畝,塘壩9座,總蓄水量15.5萬立方米,有效灌溉麵積500畝。
(一)灌溉工程
70年代以前修建的幹、支渠道多數由於年久失修,效益低下。從1989年開始,至2005年陸續改建、重建和新建石門、前河、紅砂崖、教場幹渠,前河渠首截引集水通道、石門渠首,界牌、中溝沿支渠等水利工程渠道總長度88公裏,渠係利用係數達到0.5左右,新增和改善灌溉麵積23941畝。
(二)人畜飲水工程
1989~2005年,水利工程建設在維修疏浚原截引管道的同時,先後投資2986.2萬元,新建和改建引水管道82條,總長996.94公裏;修建截引40處,各類建築物657座,打井6眼,水窖151眼,解決8.64萬人、16.57萬頭(隻)畜的飲水困難。
(三)蓄水工程
至2000年已建成鞍子山、柏林、龍潭河、科拉4座水庫,總庫容266.06萬立方米,發展有效灌溉麵積1.1萬畝,建成澇池累計76座,水窖15829眼,蓄水池1座,總蓄水量為75.7萬立方米,發展滴灌21畝、噴灌2600畝,發展庭院經濟麵積1200畝,集雨節灌麵積6.04萬畝。
(四)機電井灌溉
1988年前建成的機井,效益不佳。1989~2005年,投資186萬元,新打、維修機井79眼。灌溉農田500畝,林地200畝。
(五)提灌
1988年前建有小提灌工程20處,裝機29台,總動力2163馬力,有效灌溉麵積4400畝,並灌林地4000畝。1992~2005年,共建提水工程達到22處,總投資499.42萬元,總動力39台1878千瓦,總裝機容量44台/1974千瓦,實際灌溉6457畝。
(六)河道堤防
1989~2000年,投資40多萬元在大通河、金強河沿岸修築防洪堤壩103條,總長8.6公裏。2001年,修建引洪渠黑馬圈河引洪渠工程2公裏。2002年建成石門河人工湖,樞紐欄河大壩1座,大壩總長97.5米;2004~2005年治理金強河華藏寺險段河道2.81公裏,修建砼護麵防洪堤5.28公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