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工業(1 / 2)

一、國營工業

1949年人民政府接管了原國民黨部隊開采的炭山嶺煤礦,為縣境內第一家省屬工業企業。1957年5月,打柴溝磚瓦廠建成投產,是天祝縣第一家縣屬國營企業。

1958年在“全民煉鋼”運動中,全縣興辦了阿虎浪溝鐵礦等鋼鐵工業,農具廠、電廠、榨油廠、石膏礦、煤礦、煉油廠等企業。由於計劃不周、資金不足,設備技術落後,一些企業先後下馬、停辦。1963年僅剩有金強河榨油廠、打柴溝農具廠、炭山嶺煉油廠等企業,產值為20.68萬元。

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期,企業發展比較緩慢,改革開放後,一此老企業經過改組改製;新建企業創新機製,保持了較快的發展勢頭,為地方經濟做出了貢獻。

千馬龍煤礦始建於1958年。1991年完成擴建9萬噸礦井;1997年,煤礦改製為國有控股有限責任公司,成立千馬龍煤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2000年末,千馬龍21萬噸礦井改擴建工程已建成主井巷道。2002年,企業改製為民營企業。至2005年,累計生產原煤139.8萬噸,總資產2400多萬元,實現利稅1890萬元。

天祝化工廠始建於1992年,2000年底,形成年產10000噸腐植酸複合肥、10000噸磷肥、1000噸腐植酸鈉(包括腐植酸有機液肥)的生產能力。其中腐植酸鈉、植物生長素在第二屆國際中小型企業新產品、新技術展覽會和第四屆中國藝術節科技新成果、新技術、新產品展示會上分獲金獎和銀獎。2002年,化工廠改名為益田肥業有限公司,改製為民營企業。

天祝金礦1987年開始建設,初為地屬企業。1989年5月移交天祝縣後成立天祝金礦,負責黃金資源的管理和開發。自1990年投產至1994年,生產黃金700多公斤,納稅440多萬元。1999年,礦區內采金結束。

鐵合金廠1987年建成,主要產品為75號矽鐵。1992年,被華藏冶煉廠兼並。

皮毛加工廠始建於1956年。1990年,投資110萬元,完成羊剪絨工藝改造,並建成裘皮生產線,主要生產裘皮及其製品,同時生產各式皮鞋和布鞋。同年,建成特種電珠生產線。1994年,重新組建皮鞋、製革和電珠3個分廠。1997年,改製為股份合作製企業。2001年,改製為民營企業。

二、集體企業

民族印刷廠始建於1980年。1997年,改製為股份合作製企業。2001年,改製為民營企業,年均產值47.1萬元,年均繳稅2.9萬元。

惠華公司其前身為縣針織廠,始建於1984年。1992年8月,針織廠與民政局、石膏公司聯合組建惠華實業有限公司,以加工生產羊毛衫為主,開展多種經營。2001年,改製為民營企業。

三、部門工業

金強河榨油廠始建於1958年,隸屬糧食局管理。主要產品為菜籽油和胡麻油。榨油廠生產工藝先進,菜籽精煉油曾被國家商業部評為優質產品。2001年後,企業民營化改製在進行之中。

飼料加工廠隸屬縣糧食局。1987年建成投產。主要加工配(混)合飼料,年生產能力2000噸。2001年,改製為民營企業。

食品廠隸屬縣商業局。1985年10月建成投產,主要加工生產糕點、糖果、罐頭和醬醋製品。1993年改製為國有民營企業,1998年停產。

毛條廠縣供銷社企業。1986年後建成洗毛工段和毛條工段。擁有三錫林聯合洗毛和毛條生產線2條,年加工原毛2000噸,生產洗淨毛800噸和毛條550噸,至2000年累計總產值達2.1億元,實現利稅430萬元,擁有固定資產1400萬元。2001年,改製為民營企業。

天祝酒廠隸屬縣供銷社。1993年8月建成投產,產品先以“華藏春”牌天堂玉液濃香型係列白酒為主,後開發青稞藏酒係列產品中華藏酒、藏聖酒、藏酒神、青稞藏酒等12個品牌,1999年在全國少數民族用品博覽會上獲“金鷹”金獎。至2000年,擁有總資產656萬元,年產值150萬元,產品銷售收入278萬元,實現利潤38萬元,為武威地區供銷社係統骨幹社辦工業企業之一。2001年,改製為民營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