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群眾團體(1 / 2)

一、縣工會

天祝縣總工會成立於1956年11月,由工會會員代表大會選舉耿尚俊為總工會主席,於恒山為副主席。1959年2月天祝縣總工會撤銷,1962年1月恢複。1966年因“文革”停止活動。

第一屆工會代表大會於1976年5月8日至10日在安遠召開,至2004年共召開全縣工會代表大會5次。

縣總工會成立以來,認真貫徹中國共產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積極開展各種群眾性的文化、體育活動。基層工會在本企業各項製度的製定、住房分配、子女就業、獎金發放以及承包、租賃、招聘、合同促裁、勞動保護等方麵發揮了積極的作用。2006年,全縣有基層工會組織363個,其中縣總工會1個、係統工會15個、社區工會11個、鄉鎮工會聯合會19個、個體工商聯合工會41個,行政和機關工會29個、事業單位工會72個、市直部門工會11個、企業工會164個。有工會會員14505人。

二、縣貧下中農協會(縣貧協)

天祝縣貧下中農協會籌備委員會成立於1964年,同年12月29日至1965年1月5日在安遠召開了首屆一次貧下中農(牧)代表大會,選舉成立了縣貧協籌備委員會,耿尚俊兼任主席。

天祝縣第二屆貧下中農(牧)代表會議於1973年1月在安遠召開,會議決定成立天祝縣貧下中農協會。1984年1月,縣貧協撤銷。

三、縣共青團組織

1952年10月28日,成立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青年團)天祝自治區工作委員會。1956年6月改稱青年團天祝藏族自治縣委員會,下屬56個支部,有團員2202人,占全縣青年的11.8%。1959年團縣委機構定名為共青團天祝藏族自治縣委員會(團縣委)。至1964年,全縣有團工委7個,團總支12個,團支部77個,團員1921人。占全縣青年總數的24.5%。2000年,全縣共有基層團委28個,團總支108個,團支部327個,團員17182個,14~28周歲的青年56015人,共青團員占青年總數的25.6%。

1953年5月24~25日,天祝自治區團代會在安遠召開,出席代表113人。會議選舉李文舉兼任團區委書記。至2003年,共召開團代會16次。

50年代動員全縣團員青年參軍參戰,剿匪蕭特,互助合作,學習文化,搞好生產,並參加“三反”、“五反”等政治運動。60年代組織團員、青年開展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和學習雷鋒等活動,湧現出了一批雷鋒式的好青年、好少年。

在1986年“前線殺敵立功,後方創業建功”和1987年“學英雄、樹理想、立新功、比貢獻”

的活動中,密切前後方青年的聯係,鼓舞天祝籍前線戰士英勇作戰。

1989~1992年,在全縣青年農民中(青農戰線)組織開展了“豐收杯”競賽活動;在全縣青年工人中(青工戰線)組織開展了“精英杯”、“創業杯”競賽活動;在全縣共青團員中開展了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國情教育、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教育和愛黨、愛國、愛人民、愛社會主義教育。

1995年3月6日,“天祝縣青年誌願者協會”成立,組建了10多支青年誌願者服務隊,招募了2500多名青年誌願者,為社會提供長期的誌願服務,湧現出了以那有布為代表的一大批優秀誌願者。湧現出了張海全等一大批優秀青年星火帶頭人。15名團員被評為省級青年星火帶頭人。

2001~2006年,團的工作以學習為主線,服務為根本,創新為動力,對團員、青年進行政治理論和維權知識的培訓,協助有關部門抓項目,服務“三農”,實施保護“母親河”行動。

同時,不斷加強團組織的自身建設。

四、少先隊組織

1951年,天祝縣建立中國少年先鋒隊(簡稱少先隊)組織。1966年“文革”中停止,成立“紅小兵”組織。1978年恢複少先隊。至2005年,全縣共有少先隊員26714名,建有少先大隊146個、中隊704個。所有小學都建立了少先隊組織,配備了各級輔導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