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安
(一)機構
1950年5月天祝自治區政府設治安組,1952年1月自治區公安局成立,內設政保股、治保股、審訊股、秘書股,配屬1個武裝公安隊,拘留所改為看守所。10月,基層6個區均配備了公安特派員。
1968年1月天祝公檢法實行軍管;4月公檢法合並為縣革委會保衛部,1973年3月,恢複公安局名稱。
2005年,縣公安局下設政治工作辦公室、法製工作辦公室、後勤裝備辦公室、指揮中心、經偵大隊、國內安全保衛大隊、刑偵大隊、治安大隊、禁毒大隊、督察大隊、消防科、交警大隊、看守所、治安拘留所和華藏寺、打柴溝、烏鞘嶺、哈溪、炭山嶺、石門、錢寶、古城、鬆山、夏瑪、朵什、祁連、天堂、大紅溝、東坪、鬆山16個派出所。職工總人數為156人,其中,民警131人,幹部14人,工人11人,大專以上文化的119人,占76%。共有授銜人員129人,其中一級警督6人,二級警督28人,三級警督63人,一級警司27人,二級警司5人。
1990~2006年,先後受到省部級獎勵的單位7個,個人7名(次)。1997年縣公安局被評為全省、全國優秀公安局,3名幹警先後被評為全國優秀人民警察。
(二)社會監改
1956年全國第八次公安工作會議後,對地主分子、富農分子、反革命分子和其他壞分子(以下簡稱“四類分子”)實行群眾監督改造。1962年在社會主義教育運動中和1968年、1969年結合鬥、批、改,清理階級隊伍,再次補劃了剝削階段成份。
1979年1月11日,地主分子、富農分子全部摘掉了帽子,地主、富農家庭出身的社員及其子女全部改變了家庭出身和個人成份。
1989年至2005年,社會監改的重點移向全縣範圍內的重點人口、違法青少年和“三放”(勞改釋放、勞教釋放和少管釋放)人員,逐人建檔立卡,登記造冊,成立幫教小組,實行規範管理。
(三)取締反動會道門
人民共和國建國初期,天祝有一貫道、一心堂、黃壇門、無極道、大乘門、瑤池道、嘛呢會、青幫、紅幫等9種反動會道門。1951~1956年,自治縣打擊了反動會道門的破壞活動。1958年取締一切反動會道門,工作基本結束。先後依法處決反動道首2人,依法捕判124人,管製42人,集訓86人,14900名道徒責令退道。
(四)刑事偵察
1950~1988年全縣發生刑事案件2939起,破獲2346起,破案率為79.7%,其中重大案件583起,破獲478起,破案率為82%。通過破案,查獲作案成員2751人(次),繳獲贓款贓物折合人民幣92.94萬元。
1989~2000年,全縣共發生刑事案件2126起,破獲1700起,破案率78%;其中大案發生752起,破獲600起,破案率80%;抓獲各類犯罪人員2516人,抓獲逃犯102人,搗毀犯罪團夥149個750人。僅1993~2000年,全縣共查獲走私案272起,其中販賣毒品153起,販賣文物3起,繳獲文物188件;黃金走私案116起,查獲走私人員284名,繳獲黃金57798.6克,沒收贓款133.72萬元;繳獲毒品282.74克。
(五)戶籍管理
戶口管理天祝建縣後,戶口即由公安部門管理。1958年起,戶口管理作為公安部門一項重要任務,每年末都要根據各鄉鎮提供的人口數字進行人口統計,及時提供全縣人口資料。1989年下半年,全縣各鄉鎮農牧民戶口全部移交公安局派出所登記管理,辦理常住、暫住、出生、死亡、遷出、遷入、變更7項登記工作。1997年,開展全縣農村戶口城市化管理工作,核對戶口21.6萬餘人,發放《常住人口登記表》填寫戶口本4萬餘本,裝訂門牌39161個。1999年,對安遠鎮回民新村的12戶54人落實政策,恢複城鎮戶籍。2001年,開展全縣21萬人口信息資料錄入工作,到2005年全縣14個派出所均建成了統一的人口信息管理係統。為推進小城鎮建設,從2003年3月至2005年底共為投資經商、興辦實業、購買商品房等1600戶、2554人辦理了“農轉非”戶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