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軍事設置
(一)古代軍事設置
長城天祝境內的長城築於漢、明兩代。漢長城始建於西漢元鼎六年(前111年),自永登沿莊浪河上烏鞘嶺,過安遠,下古浪峽,蜿蜒西去,通過縣境內一段約長48公裏。今僅存斷垣殘跡。
天祝境內明長城除正德年間補修加固漢長城外,大多新築於萬曆年間,一道蜿蜒於金強河穀,一道置於鬆山東北。布於金強河穀的明長城有3段,即馬營溝至打柴溝界、打柴溝界至烏鞘嶺界墩、上古城舊邊至馬牙雪山腳下,總長約52公裏,沿邊設有重牆、濠溝等。另外,境內還有從烏鞘嶺起沿毛毛山麓至鬆山黑馬圈河口止和烏鞘嶺北坡起經南泥灣至青沙埡豁的濠溝遺址。置於鬆山東北之長城建於明年曆二十七年(1599年),東西延長200公裏,東自景泰的索橋起,至小鬆山雙墩長90公裏;西自泗水起經土門至小鬆山雙墩長110公裏。
烽墩漢至清時,天祝境內長城沿線以及各營堡、隘口均設有烽墩。至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永登迤北小馬鶯溝到烏鞘嶺有小馬鶯溝墩、大馬鶯溝墩、鷹窩山墩、黑土墩、水泉墩、崗子墩、團莊墩、石門河墩、岔口堡墩、石板溝墩、深溝兒墩、寬溝墩、新石頭溝墩、舊石頭溝墩、火燒城墩、折腰溝墩、曹家鋪墩、打柴溝墩、火石樓子墩、火石溝墩、得勝墩、崖頭墩、三裏墩、鎮羌堡大門門墩、塌墩子墩、烏稍嶺墩、重台子墩、界牌塘墩(平、古交界處)共31墩。鎮羌堡向西沿金強河穀至石莊溝口共有烽墩8座。安遠南北沿路有烽墩6座,每墩設守兵3名,即南泥灣墩、空心墩、稱仁坡墩、流水溝墩、飄兒墩、芥菜坡墩;鬆山堡有鬆山堡墩;鬆山至永泰界設烽墩1座;至平城界設烽墩3座;至阿壩界設烽墩3座。分布在今大紅溝鄉、毛藏鄉和哈溪鎮一帶的烽墩有孤山墩、幹柴窳墩、穩都失喇墩、純豆柵墩、小打班墩、新打班墩、白打班墩、青土腰峴墩、紅土腰峴墩,清時屬張義堡營管轄;還有上古城營管轄的馬路墩、南把截營環堡烽墩19座,即本堡墩、土山墩、冰溝墩、平王墩、倘哥兒墩、牛心山官墩、冰溝腦墩、龍潭口墩、天池墩、石碑墩、牛心山墩、龍潭池墩、藏經腦墩、荒草頂墩、井兒溝墩、紮力阿博墩、管住阿博墩、中嶺墩、土塔兒墩。西把截營環堡烽墩13座,即本堡墩、石壘墩、白土坡墩、雙打班墩、車輪墩、柴阿壩墩、禿葫蘆墩、柳溝墩、石墩、門站墩、五溝墩、土塔墩。以上張義、南把截、西把截、上古城城堡營所轄烽墩每墩各設守兵1名。另外在東坪紮帳嶺設烽墩1座。
營堡曆代王朝將天祝作為軍事要地,在重要關口均設營堡駐軍把守。漢設安遠、鎮羌營駐兵。晉時洪池嶺置洪池府,派重兵把守。東晉孝武帝太元元年(公元376年),前涼主張天錫遣征東將軍常琚率兵3萬駐紮洪池。唐時曾於烏鞘嶺下設烏城守捉,駐重兵。西夏元昊時在岔口驛築城派兵駐守。元時曾調四川行院新附軍1000人戍鬆山。明、清時期營堡更多,均駐軍防守。據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五涼考治六德集全誌》記載:鬆山營堡,建於明曆二十七年。設守備1員、馬兵8名、守兵100名,有官戰馬4匹、營馬8匹。滿洲營堡,在今鬆山鎮,建於清代,分上下兩營,清時駐兵。岔口營堡,建於清代。駐守都司1員、馬戰兵148名,有官戰馬4匹、營馬8匹。鎮羌營堡,建於西漢,駐守遊擊1員、千總1員、把總1員,有馬戰守兵592名、官戰馬163匹。安遠營堡,安遠營堡始建於漢代,西夏占領時稱安遠寨,明、清時曾叫打班堡,清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設守備,十一年(公元1654年)裁撤,十九年夏設守備,到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改為都司,光緒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移都司於龍溝。明時駐馬兵50名、守兵127名,有營馬51匹。清時額定步守兵140名、官戰馬4匹,乾隆十四年設都司1員、把總1員、馬戰兵33名、步戰兵111名、守兵45名,有官戰營馬33匹。南把截堡營,建於明代,駐把總1員、馬戰兵29名、守兵40名,有戰馬30匹。西把截營,建於明代,駐守備1員、馬戰兵30名、步戰兵9名、守兵60名,有戰馬32匹。古代天祝境內還有三角城、鄧鄧城、羊胸子城、古城、野狐城、石堡城等營堡,清時均駐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