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藏族傳統文化
(一)民歌
民歌是流傳最廣、最普遍、內容最豐富的文學藝術形式,分為“嘞”(酒曲,也稱家曲)和“拉伊”(山曲即情歌)兩類。
家曲從內容上可分為勞動歌、禮儀歌、婚禮歌、生活歌、敘事歌、曆史歌、習俗歌、學問歌、舞蹈歌等。
勞動歌有《打牆歌》、《打青稞歌》、《擠奶歌》等;生活歌包括酒曲、乞討歌、搖籃曲、新民歌等,主要曲目有《青稞歌》、《白綿羊歌》、《駿馬歌》、《服飾歌》、《帽子歌》、《馬鞍歌》、《箭歌》、《茶歌》、《馬車歌》、《鳥王歌》、《白海螺歌》、《貴賓來臨歌》等;學問歌主要有《醫藥歌》、《天文曆算歌》;曆史歌主要有《創世紀》、《珠東論戰》、《格薩爾大王歌》等;婚禮歌主要有《哭嫁歌》、《讚歌》、《祝福歌》、《迎賓歌》等。情歌在藏族民歌中占有很大比重,分類較細,有交熱(見麵歌)、蘇瓦(迎接歌)、東巴(說理歌)、則伊(戲嬉歌)、芝瓦(問詢歌)、惹伊(相戀歌)、開豪(諷喻歌)、尕爾伊(別離歌)等。它不能在家中,大小輩間、兄妹之間唱。敘事歌流傳較廣的有《拉央與英措》、《拉壯丁》、《孔雀》、《白天鵝和花鴛鴦》等。舞蹈歌主要有則柔(表演唱)和鍋莊(圈圈舞)。
“花兒”也稱“少年”,它和拉伊一樣,不能在家中有大小輩、親兄妹的場合唱。藏族唱“少年”是用藏族民歌的顫音和振舌之特點,別有風味,並把有些襯詞變成了藏族“拉伊”的襯詞。天祝地區花兒的調子有“河州大令、二令、三令”,有河湟的“尕連手令”、“大眼睛令”、“白牡丹令”、“好花兒令”、“鋤草令”,還有少量的撒拉調等。
(二)民間故事
藏族傳說故事較多,內容廣泛。名人故事有《鬆讚幹布迎娶文成公主》、《郎達爾瑪的傳說》、《格薩爾王的傳說》等。名山名水故事有《馬牙山》、《月牙泉》、《上湖和下湖》、《大通河》、《磨臍山》、《烏鞘嶺》等。言情故事有《三姑娘和蛇》、《豆什潔姑娘》、《猴子山》、《生死棒》、《懶漢》等。藏戲故事有《鬆讚幹布》、《卓瓦桑姆》、《諾桑王子》、《東瑤東珠》、《智美更丹》等。佛經故事有《舍身飼虎》、《舍身喂天鷹》等。
(三)諺語
諺語廣泛流傳在藏族群眾之中,經過長期傳頌,千錘百煉,精益求精,有顯明的民族特點和獨特的地方色彩。如:不要給盜賊壯膽,不要將豺狼放生。
犯法的人國王也無法庇護,作惡的人喇嘛也難以超度。
(四)謎語
藏族謎語曆史悠久,內容豐富,流傳廣泛,為人們所喜愛。如:
身居大海一水生,
潔白微笑相戲嘻,
雖死能發吉祥聲,
奪人心弦一物體。
(白海螺)
筆挺魁梧一豪傑,
頭頂寶劍實無比,
兩頰胡須威凜凜,
腳長虎牙真鋒利。
(箭)
(五)格言
藏語稱格言為“勒夏”,意為善說。藏語格言多為四句,形成文字的有《薩迦格言》、《水樹格言》、《噶丹格言》等。民間口頭流傳的也甚多。如:
遇上良友,知識會與日俱增。交上惡人,品德會越來越壞。
與一人不合,可能是他人之過。與眾人不合,肯定是自己之錯。
(六)藏戲
清朝時期,天祝僧人到西藏學經時觀看過藏戲,後來天堂寺請會藏戲的人到寺院演出。20世紀20年代,天堂寺僧人學演《米拉日巴》和《智美更丹》兩部藏戲,曾在科拉賽馬會上演出。1953年天堂寺排《智美更丹》,連續3天在抓喜秀龍、朱岔、業土爾等賽馬會演出。天堂寺藏戲演員不戴麵具,用油彩化妝,服裝、道具都是自己製作,演員是寺內僧人,個別演奏人員是俗人。樂器有長柄鼓、大鈸、長號、大小嗩呐、長竹笛等。藏戲以舞、唱、白相結合的形式表演,具有濃鬱的民族特色。
(七)舞蹈
在天祝藏區流傳比較廣泛的舞蹈主要是“鍋莊”。男女老幼圍成一個圓圈,一個領唱,眾人隨和,邊舞邊唱。也有的分成男女兩隊,時而相對歌舞,時而成圓圈,隊形變化較多。伴奏樂器主要是鼓、二胡、四弦胡和竹笛。主要舞蹈有《布達拉依則那》、《阿拉它拉來》、《岡欽奧大》、《雅召雅鬆》、《阿木多嘉樣》等。
(八)繪畫
天祝藏族的繪畫主要有壁畫、唐卡(軸畫)等。壁畫和唐卡內容涉及麵廣,反映宗教、政治、曆史、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各個方麵,但最多的還是佛、護法畫像。壁畫中還有長達上百幅乃至數百幅的連環畫,如表現釋迦牟尼降生前12世傳說的《佛本生》,描述釋迦牟尼一生經曆的《佛傳》,《藥王本生圖》、《選巴本生圖》、《輪迥圖》、《世界橫世圖》、(又稱《四大步測圖》)等。藏族的曆史、傳說和著名曆史人物也是壁畫表現的內容之一,如神猴和羅刹女成婚而繁衍藏族,吐蕃聶赤讚普、鬆讚幹布和文成公主,以及唐僧取經、高僧蓮花生、米拉日巴、薩迦·貢噶堅讚、八思巴、宗喀巴等故事畫像。風景、動物壁畫有布達拉宮、五台山古刹等名勝古跡和雪獅、猛虎、大象、兔、猴、鹿、牛、馬、羊、鳳、孔雀、鷹、八哥、鶴等動物以及八吉祥徽(吉祥結、妙蓮、寶傘、白海螺、金輪、勝利幢、寶瓶、金魚)、牧牛羊、擠牛奶、打酥油、花草樹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