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旅遊業的興起和發展
1992年前,縣內旅遊業僅有自發性旅遊觀光,無旅遊接待設施和經營性服務。1996年初,縣政府設旅遊局。6月,省畜牧廳、省草業公司、縣畜牧局、華藏飯店4家單位以股份合作製形式在石門溝建成了天祝第一個旅遊企業草原公園。次年,在金沙峽設立了第一個私營旅遊接待站。1998年,石門溝風景區新增旅遊接待點6處。1999年,三峽森林公園被省林業廳批準為省級A等森林公園,2001年,成立三峽森林公園管理處。公園內旅遊企業增至14家。開辟了石門溝草原森林度假區、金沙峽自然風景區、天堂寺藏傳佛教名勝遊覽區。同年,接待遊客13.4萬人,綜合營業收入155.74萬元。2000年後每年接待人數突破20萬人,旅遊綜合營業收入達到1900多萬元。規模較大的旅遊企業是草原公園和民族風情度假村。
2000年,縣政府製定《天祝藏族自治縣旅遊管理暫行規定》。2001年,製定了《天祝藏族自治縣旅遊發展總體規劃》,成立了縣旅遊產業開發委員會。2005年,景區內有旅遊服務企業14家,總投資2500餘萬元,旅遊商品開發企業5家,總投資1500餘萬元。2001~2005年,全縣累計接待遊客66.4萬人(次),綜合營業收入10644.5萬元。
2006年,共接待旅遊人數21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2276萬元。
二、自然風景類旅遊資源
(一)馬牙雪山風景區
馬牙雪山因形似馬牙終年積雪而得名,藏語稱阿尼嘎卓。位於天祝縣城西部,主峰白石尕石達,海拔4447米,是祁連山東端最為奇異險峻的大山。山勢麳麵,景色壯觀,年均氣溫-6.5℃,呈西北-東南走向,從甘青邊界起,至永登沒入群山,全長80餘公裏,平均海拔3500米。清代楊惟昶有詩讚曰:“馬齒天成銀作骨,龍鱗日積玉為胎”。被當地人視為神山,其中有倫布什則、抓噶爾、史什則等山峰,有勝樂湖、白勝湖、聖母湖、依恬主湖、法聖赤三角湖等天池,據民間傳說有108個。其中最大的是白蘒的拉姆蘭措湖和丁卻蘭措湖,統稱古古拉海子。上池拉姆蘭措湖,長約500米,寬約200米,水清但不見底;下池丁卻蘭措湖,長約300米,寬約150米。兩湖有一個奇特處,就是旱年水旺,澇年水歉。天池發育地帶為典型的古冰鬥冰川地貌,是典型的冰鬥湖,位於“U”型穀陡坎之中,三麵峭壁高聳,為典型的刃脊和角峰。穀中兩壁的山坡上,巨石林立,有“觀音講經”、“千佛朝湖”、“獅子頭”
、“格薩爾王試劍石”、“珠姆王妃棋盤”、“雷公洞”、“馬牙朝暉”、“馬牙晚霞”等景觀。馬牙雪山頂峰有最典型的古冰川地貌,具有很高的科學考察、探險價值。開辟有阿沿溝-馬牙雪山天池長10.2公裏的旅遊專線。
火石溝風景區,山穀翠綠,石峽險峻,灌木密布,屬馬牙雪山北麓景點。
(二)卡窪掌高原風景區
卡窪掌,意為雪掌,位於縣境西北,屬祁連山冷龍嶺,主峰大雪山(藏語稱阿尼崗嘎爾)是甘青界山。東西長約22公裏,南北寬約10公裏,海拔4874米,為天祝最高峰。山腳草原寬闊,山腰有灌叢分布,山頂終年積雪,並有冰川分布。山勢雄偉,自然資源豐富,已被國家旅遊局列為探險旅遊景區。
(三)天祝三峽風景區
天祝三峽指大通河流域的朱岔峽、金沙峽和先明峽。天祝三峽森林公園是天祝西南部自然旅遊景區。被有關部門批準為國家A級森林公園。
五台嶺藏語稱誇蘭尼哈,意為空中之路,位於縣境中部,距縣城50公裏。主峰海拔3200米,是進入天祝三峽、天堂寺、馬牙雪山等風景區的必經之路。因是自下而上五個階梯式山峰的最高峰而得名。五台嶺屬高山草原地帶,其陰坡盛長高山杜鵑、山柳、金露梅等灌木叢,陽坡為草原。連通石門溝景區和天祝三峽直至天堂寺的石天公路,盤旋而過。登上山巔舉目四望,便見萬山起伏,雲濤霧海,西麵的祁連林海,北麵的馬牙雪山和烏鞘嶺,東麵的鬆山丘陵和老虎山,南麵的莊浪河穀川地盡收眼底。“五台嶺遠眺”是遊人不願錯過的觀光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