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族概況
天祝境內有22個民族居住,其中漢族居多。西漢時已有漢族進入金強河流域,明代實行“移民實邊”政策,以軍屯、民屯、罪戍等方式,將淮泗、江浙、西湖和山西、河北、陝西等地的人遷至河西一帶,清代至民國亦有移民遷居天祝。1950年後,許多漢族幹部來天祝工作。
1958年,武威古浪的部分漢族遷至天祝開荒種地。少數民族主要有藏、土、回、蒙古族等,還有東鄉保安、撒拉、裕固、苗、高山、壯族等在這塊土地上休養生息。
二、藏族
天祝屬華銳藏區,是安多藏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公元663年,吐蕃滅吐穀渾,占據青海大部分地方。8世紀中葉後,吐蕃乘安史之亂,出兵占領西域四鎮和隴右、河西等地。約在公元755年至797年,吐蕃本土的劄、珠、東三大種姓遷入青海,後部分逐漸遊牧至天祝一帶。950年,涼州的吐蕃六穀部左廂首領折逋嘉施,向後漢隱帝請得節度使封號,逐漸把涼州一帶置於治下。後有折逋噶支、折逋阿喻丹、折逋遊龍缽,先後統治涼州府50年之久。
六穀本身為18個部落,加河西45個部落和蘭州、寧夏、渭河上遊的部落,其勢力很大。涼州城附近主要的部落是者龍族,這是六穀部中最大的部落,有13族,駐牧於武威南天梯山一帶;乞當族(策丹族)駐牧武威南山;卑寧族駐牧武威城東;的流族(督六族、多羅族)屬六穀部落,駐牧連城以北至門源縣境;沈念般部駐牧今金塔河穀;野馬、暨龍二族駐牧今民勤蔡旗堡南10裏;宗哥族駐牧湟水流域;宗家族,駐牧靈州黃河南岸清遠鎮附近;星多族駐牧今門源仁多泉;大涼、小涼二族駐牧於賀蘭山;納迷水馬波族駐牧於蘭州東南榆中縣一帶;還有大龕穀懶家族(蘭家族)、小龕穀章家族、心山王家族、馬鹹山渴龍族、馬家族、黨宗族、章密族、周家族、趙家族、日羌族、廝幫族、刑家族、咩逋族、密本族、尼瑪族、樣丹族、折平族等。這些部落、族種是由西藏本土軍旅將士、東遷部落、“末”起義的殘部和平民,同本地羌、小月氏、吐穀渾、漢等民族融合而成。華銳藏區自此而始。
西夏占領涼州後,六穀部退居湟水流域,依附另一個藏族地方勢力-青唐宗哥族口角斯政權(原六穀轄之),並以此為據點,在涼州一帶不斷同西夏進行戰爭。
元仍稱藏族為吐蕃。涼州藏區由甘肅行中書省永昌路西涼州及莊浪縣管轄。
明時,青海的許多藏族部落遊牧於金強河、大通河流域和今哈溪、祁連一帶,整個天祝地區的人口、部落都有很大增加。後蒙古部落遷進,長期駐牧,產生了一些新的部落。明萬曆年間莊浪有52個藏族部落,分布在今永登、天祝兩縣。金強驛駐牧思鵝科等9族,其中思鵝科、朱巴、巴劄在西山境外,爾加洞族在討來川,上爾加定族在火石溝,麻加、阿弄、昝咱、上先密等族在廟兒溝、黃草川、打柴溝一帶,上劄爾的、朵卜藏等6族在岔口驛。石門峽駐牧6族。今永登通遠駐牧10族,即小爾咱族、下先密族、太醫和尚族、爾加藏族、思國忙族、爾加日族、爾革日族、思打隆族、寫爾族。今永登縣河橋駐牧蘇東奔族、寫爾族。下劄爾的囊索4族,即堅錯、馬其、晚衝、撒卜爾住金強東山。還有爾加定族、於都劄族、於都劄存巴族、隆卜族、朱巴族、爾加洞思單巴堅錯族及爾加日9族尚未查明其駐牧地點。
清代,藏族部落分布在今天祝、永登、古浪一帶,約50餘族。大通河堖有5族,其頭目為汪東爾加;武勝驛周圍駱駝、刀楞、石咀、兀爾兔等山有7族;岔口驛有6族;西坪山有蘇東本族駐牧;黑山嶺爾革日族;紅山川為寺僧閻都綱族、報恩寺僧駐牧;排路溝蟬爾族;他喇都川寫爾素、小川子撒卜爾、馬且等7族;馬營溝白劄爾族;火燒城朵卜藏族;沙金溝思國忙族;野狐川朱巴爾族;先密寺有上下先密寺2族、僧綽爾隻等族駐牧;幹柴有1族駐牧;安遠廣布藏族;可可口加洞族;毛打班都剌族;黑鬆驛東西兩山有紅宛卜族、白宛卜族百餘家駐牧;張義堡附近為腔巴族;古浪二山擦杠族、小宛衝族、溫古六族及年錯族;西山頂東股巴族;嘎爾麻宛衝族;西把截東之五溝灣把的族、鐵咀族;東打班沙麻爾宛衝族;桌子山先密族;野馬墩有藏族稱“紅番”,共200餘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