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曆代人口
曆史上天祝無完整戶籍可考。據《五涼考治六德集全誌》記載:清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分布在武威、古浪、永登3縣(今天祝地區)的藏族共13280人;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各族人口發展到10餘萬人;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因兵亂災厄,人口減至千人左右;後經光緒十四年(公元1888年)招墾,逐漸達到460多戶。據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莊浪茶馬廳統計:莊浪藏區36族,1306戶、4377人。民國16年(公元1927年)武威、古浪大地震,翌年大旱,四鄰部分災民移居天祝。民國25年(公元1936年)成立天祝鄉(屬永登縣)時,有8232人。民國32年(公元1943年),據永登縣統計:天祝36族共1190戶、7843人,其中男4489人,女3354人。民國35年(公元1946年)後,馬步芳擴軍抓兵,青海省化隆、樂都、大通、互助、門源和甘肅省永登、武威、古浪、民勤等縣的不少群眾逃離本土,避居天祝,使天祝地區人口急驟增加。至1949年,總人口達7萬餘人。
二、現代人口
人口的自然增長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各族人民的生活、醫療衛生條件不斷改善,人口出生率逐年提高,死亡率隨之下降,自然增長較快。1972年實行計劃生育以來,全縣人口自然增長得到控製。1989年,全縣總人口為204426人,當年出生3970人,出生率為19.42‰;當年死亡849人,死亡率為4.15‰,自然增長率11.86‰。2000年,全縣總人口221347人,當年出生2344人,出生率為10.59‰;死亡934人,死亡率為4.22‰,自然增長率為5.05‰。2005年,全縣總人口為212957人,當年出生1917人,出生率9‰;當年死亡1104人,死亡率5.2‰;自然增長率3.8‰。
人口遷移1958年,國家從河南、上海及甘肅的武威遷來移民,分別安置在西大灘、抓喜秀龍、河東和鬆山等地,開墾草原,耕種農田;1959年,又從河南等地遷來支邊青年,安置在國營鬆山農場。1960年後,外省移民大多數返回原籍。三年困難時期,武威、古浪部分群眾投親靠友,遷入天祝居住。80年代後,隨著商品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口流動較頻繁,1986年,全縣遷出10164人,遷入10343人;1987年遷出5235人,遷入5457人。自1990年起,人口流動逐漸增大。1995年,全縣遷出7932人,遷入8202人;“九五”期間全縣人口流動更趨頻繁,人口流動的主要原因是從事工商貿易、勞務輸出和移民搬遷;2000年,遷出3357人,遷入1794人;2005年,遷出4653人,遷入3441人。
暫住人口1980年後來天祝經商、辦企業的暫住人口2000餘人。1988年,華藏寺鎮有外來經商者300餘人,安遠、打柴溝鎮有130餘人;居住在華藏寺鎮等地的外來建築隊約1000人。1990年到天祝經商、辦企業的暫住人口2903人,2000年居住在華藏寺鎮等5個鎮的外來人口約3000人,2005年全縣暫住人口為1388人。
人口流動1984年後,隨縣城搬遷,安遠鎮的機關、企事業單位的幹部、職工及城鎮居民6000餘人陸續遷至新縣城,使華藏寺鎮人口猛增。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小城鎮建設步伐加快,部分農牧民到縣城及集鎮經商或從事其他非農業生產。2000年,華藏寺鎮人口增至36079人,比1999年增加3195人。全縣外出不滿半年的2659人,外出半年以上的15814人。2005年,經商、打工半年以上的流動人口為6529人,其中流入1780人,流出4749人。
區劃人口變動1951年,古浪縣安遠驛行政村劃歸天祝,增加人口362人。1955年全縣人口86225人。1956年,永登縣鎮武鄉、賽什斯鄉、古城鄉、武威縣鏵尖鄉、南山鄉和永昌縣泱翔鄉先後劃歸天祝,1957年全縣人口增至100002人。1959年,鏵尖公社、泱翔公社劃歸肅南縣。1961年全縣人口113698人。1971年,祁連公社、旦瑪公社、旦瑪牧場劃歸武威縣,人口減少9.6%;1982年仍劃歸天祝,人口增加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