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藏傳佛教
(一)藏傳佛教的傳播
根據武威天梯山石窟中吐蕃文物和壁畫證明,藏傳佛教於吐蕃占領涼州後傳入。宋初,六穀部首領潘羅支,曾從宋廷得到資助,修建了洪元大雲寺。西夏占據涼州後,於天盛十一年(公元1159年),仁孝帝派使者到西藏,奉請噶舉派始祖都鬆欽巴到西夏傳播教義,都鬆欽巴便派大弟子格西藏桑布攜帶佛經、佛像和法器前往。他先到涼州設道場、講教義、弘揚佛法,後到西夏國都,翻譯佛經、廣建寺廟,被仁孝帝尊為上師。
1246年薩班到達涼州的五、六年間,主持修(擴)建了涼州四部寺;在今永登縣連城石屏山修建了薩迦靜修院(即石尕石達寺前身);在今安遠鎮西創建了極樂寺。此後,噶舉派大師噶瑪拔希、噶瑪讓旬多吉、噶瑪若貝多吉、噶瑪德銀協巴等也先後到天祝一帶傳教。
公元1415年,明成祖派欽差4人進藏迎請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至京傳法,宗喀巴派大弟子降青曲結(史稱釋迦也失)代行。途經天祝、武威一帶,宣講了格魯派教法。清代為格魯派極盛時期,五世達賴赴京途中曾到天祝,受到隆重迎接。後六世達賴被蒙古和碩特首領拉藏汗廢黜,在押往北京途中脫身後避居天祝等地,其間他重新修了石門寺,並擔任過石門寺、東大寺、先明寺等10餘座寺院的法台。
天祝佛教寺院,除個別建於唐、宋、元年間外,大多建於明清兩代。據《平番縣誌》記載:報恩寺(達隆寺)、祝恩寺(祝貢寺)、華藏寺由莊浪茶馬同知管理;紅恩卜寺、答報寺(石門寺)、綽爾大堂寺(天堂寺)由平番縣管理;東耳閣隆寺(東大寺)、西耳閣隆寺(西大寺)、報恩寺(線山寺)由魯土司管理;鎮羌堡門外尚有石佛寺(已毀)。《武威縣誌》記載的寺院有大水寺、卯藏寺(毛藏寺)。《古浪縣誌》記載的寺院有南崇寺(南衝寺)、極樂寺。
清代,天祝藏傳佛教寺院曾多次毀於兵燹。如雍正二年(1724年),因羅卜藏丹津反清事件牽連,先明、石門等寺均被清兵燒毀;同治五年(1866年)反清起事的回族首領馬占鼇攻占天祝,燒毀夏瑪、達隆、石門等寺;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河湟事件時,夏瑪等寺再遭劫難。
民國初,大多數寺院逐步恢複。據1937年成書的《甘肅通誌稿》記載:“莊浪廳番僧寺共十四處,皆係黃教,以囟僧為寺主,共喇嘛360餘人。領衣單口糧者惟報恩、祝貢、華藏、南衝、上大水、下大水、卯藏等七寺;餘若天堂、石門、延禧、極樂、腦皮溝、朵什、白土坡七寺皆賴牲畜、地畝、布施為香火糊口之資”。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黨和人民政府宣傳和貫徹黨的民族宗教政策,尊重各民族人民的宗教信仰自由,宗教場所和宗教活動得到保護。部分宗教上層人士直接參與了自治區的創建和人民政府工作,發揮了他們獨特的作用。1955年,天祝管轄的14寺院為天堂寺、祝貢寺、達隆寺、南衝寺、朵什寺、極樂寺、白土坡寺、上大水寺、下大水寺、上延禧寺、下延禧寺、毛藏寺、石門寺、華藏寺。1956年,將永登管轄的東大寺、古城寺、石尕石達寺、妙因寺、顯教寺、塔爾寺、宣化寺等8座寺院劃歸天祝。受極“左”路線的影響,1958年的反封建鬥爭擴大化,除保留極樂寺外,其餘寺院大部拆毀,佛像、經卷等珍貴文物遺失殆盡。1962年,落實民族宗教政策時,批準開放12座藏傳佛教寺院,實際開放了天堂寺、石門寺、達隆寺、南衝寺、極樂寺、祝貢寺。“文化大革命”中,恢複的寺院被重新關閉和毀壞,一批宗教界上層人士被管製、關押、批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