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機構
1950年5月,天祝自治區設民政科。1959年2月,改稱民政局,12月,改稱民政人事局。1961年11月,改稱民政局。1962年5月,仍改稱民政科。1964年9月恢複民政局。1968年天祝縣革命委員會生產指揮部下設民政組。1973年,民政組改稱天祝縣民政局。1984年1月,民政局與人事局合並,稱民政人事局,6月,民政、人事分設。1989年8月,天祝縣殘疾人聯合會成立,與民政局合署辦公。1994年6月,縣邊界工作辦公室成立,隸屬民政局。民政局尚內設雙擁安置辦公室、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辦公室、救災辦公室、地名管理辦公室,外有二級序列單位--打柴溝軍供站。
二、優撫安置
(一)擁軍優屬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天祝縣各級人民政府除組織對軍烈屬的大型慰問、表彰、教育活動外,每年重大節慶前後,走訪慰問或召開座談會,了解軍烈屬思想情況和生產、生活中的困難,及時幫助他們解決。
1949年11月,天祝各族人民組織致敬團,赴蘭州慰問了中國人民解放軍。1950年,對烈軍屬進行了登記,召開座談會、茶話會;“八一”建軍節,給烈、軍屬送了禮品和慰問信。1952、1953,先後兩次派代表參加中國人民赴朝慰問團,慰問了中朝人民軍隊。1979年慶祝“八一”建軍節活動中,開展“學英雄,見行動”的教育活動。1983年7月,召開全縣優撫對象,擁軍優屬、優撫工作先進個人代表大會。1984年10月,在哈溪區召開趙大海烈士慶功大會,追悼會和烈屬座談會,蘭州軍區授予趙大海“勇於獻身的共青團員”榮譽稱號,並追記一等功,追認為中國共產黨。1985年,縣委、縣政府和人武部領導走訪訪問慰問了65戶全縣參加對越自衛還擊作戰的幹部、戰士家屬。1986年,縣政府先後兩次組織慰問團,慰問烈軍屬164戶,對35戶生活困難的參戰軍屬給予50~200元不等的補助。根據各地的實際,提高了農村籍現役軍人的優待補助標準,年均補助350元的有5個鎮,300元的6個鄉,250元的5個鄉,200元的6個鄉。1987年元旦,對全縣65戶參戰幹部戰士的家屬進行了慰問,幫助解決了生產、生活中的困難。
1989年以來,在全縣範圍內開展了創建河西千裏雙擁模範走廊活動,天祝縣1994、1996、1999年3次蟬聯省委、省政府、省軍區授予的“雙擁模範縣(城)”稱號。
1989年,對全縣26名複員軍人、老退伍軍人的定期定量補助標準,從原來人均每月10元提高到25元。對二等乙級以上的在鄉殘廢軍人,在發放撫恤金的同時,報銷了醫藥費。
1992年,縣民政局會同人武部、土管局,劃定了兩支駐軍的軍事設施保護區域;1993年,蘭州軍區“九三”軍事演習部隊過往時,縣上組織了大型迎送活動;1994年5月,西(安)-蘭(州)-烏(魯木齊)光纜工程施工經過天祝縣境時,縣委、縣政府領導慰問了施工官兵;1995年,“九五”軍事演習期間,縣上舉行迎送儀式。
1996年初,製定了《天祝縣1996~1998年雙擁工作規劃》、《天祝縣創建河西走廊雙擁模範縣實施意見》。6月,召開雙擁工作會議,表彰了32名雙擁工作先進個人和6個雙擁工作先進集體。會後又籌資21萬元,新修了武警天祝縣中隊的營房19間。1999年,縣直機關、企事業單位捐資1.6萬元,水泥42噸,為縣中隊硬化了地坪,搭建了蔬菜溫棚和養豬暖棚,維修了辦公用房。
1997年,共建成雙擁模範鄉鎮16個,雙擁先進單位43個,軍民共建點16處,雙擁林1處,雙擁路4條,雙擁橋2座。
1998年,縣政府頒布了《天祝藏族自治縣義務兵優待金社會統籌暫行辦法》、《天祝藏族自治縣1998~2000年雙擁工作三年規劃》和《天祝藏族自治縣“愛心獻功臣”實施方案》。
2000年,在紀念抗美援朝50周年之際,縣上主管領導和縣雙擁辦的負責人走訪慰問了36位赴朝誌願軍老戰士,為46名革命老軍人發放救濟款9.4萬元,為貧困優撫對象發放麵粉700袋,解決“三難”(生活難、住房難、就醫難)補助款17.8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