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飲食
天祝藏族的夥食,原以肉乳為主,後來許多地方變成了半農半牧區,同時受漢族影響,飲食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
(一)麵食
麵食主要是糌粑、饅頭、大餅、燒鍋、麵條、麵片、長麵、包子、餃子、油、攪團、散飯、拌湯、哲賽、點心、麵豆、搓魚子等。
糌粑是藏語炒麵之意。糌粑的原料是青稞,其作法是將青稞炒熟,磨成粗粉,糌粑的吃法是將酥油融化在適量的茶水裏,然後放進炒麵、曲拉、糖等物攪拌勻稱即可食用。
燒鍋也叫火昆鍋,是一種烘烤食物。其作法是把已發酵好的麵團好,放在圓形的鐵容器中加蓋,埋入火灰中烤熟。
藏式包子和餃子以牛羊肉、蘿卜和其它佐料為餡。包子除平常食用外,還是婚禮佳節招待客人的必備食品。
哲賽是米飯之意,類似漢族八寶米飯,其作法是在大米中摻上蕨麻、葡萄幹等,蒸熟後再拌上酥油和糖。
藏式點心是在泡軟的曲拉中加拌酥油、蕨麻、糖等物團成各種形狀蒸熟。
藏式油長有5寸以上,寺院炸的油果有2尺長,俗稱“牛肋巴”。
(二)肉食
肉食主要有手抓肉、牛肉幹、臘豬肉、香腸、熬飯等。
手抓肉是藏族最常見、最普遍的食物,因塊大,不用筷子,直接抓在嘴裏吃而得名。最常見的手抓肉是羊肉,其次是牛肉。
牛肉幹一般是在夏、秋季加工。其方法是將牛肉割成條狀,撒上鹽曬幹或陰幹,留在春、夏食用(生熟均可)。
臘豬肉是臘月宰了豬後,將肉割成大條子,放在麵粉中或缸內或掛在房內,到夏天食用。
香腸一般有兩種(用牛、羊、豬等腸製作)。一種是血腸,以血為主,再放少量油、瘦肉,佐以調料和蔥蒜後灌腸煮熟;一種是麵腸,腸內裝拌以油和調料的麵粉,煮熟即可。
熬飯是一種燴菜,多為大肉丁,再加蘿卜等物熬成,一般在婚、喪事時食用。
(三)飲料
飲料主要有酒、茶、牛奶、酸奶等。
酒主要有白酒。1958年前,多飲自己釀造的青稞酒(俗稱酩溜子)。其性平味甘,後力較強。
茶是藏族離不開的飲料。茶有兩種,一是用黑磚茶熬成的清茶,二是在熬好的茶中調適量牛奶而成的奶茶。
酸奶由牛奶發酵而成,其味酸甜,可口涼爽,是夏天離不開的飲料。
(四)乳酪
乳酪主要是酥油、曲拉、乳餅、酸奶、牛奶。
牛奶煮沸後冷卻,上麵便有一層黃黃的油皮,俗稱奶皮子,可用來打酥油,拌糌粑,烙乳餅。
酥油有黃白兩色,夏天犛牛吃綠草時擠的奶打成酥油呈現黃色;冬天吃幹草時擠的奶打得酥油呈白色。酥油在食用中主要用來拌糌粑、做點心等。
曲拉是取過奶皮後的奶煮沸而成的奶渣,可用來做藏式點心、拌糌粑、下飯用,還可用於工業。
改革開放後,天祝縣居民生活基本擺脫了缺衣少食的狀況,人民的飲食結構有了較大的改善。至1989年,農牧區大部分群眾糧食可以自給,且小麥麵粉的比重增大,以青稞麵粉為主食的不足15%。農村人民的飲食以麵食為主,夏季有白菜、蘿卜、蔥、蒜、芫荽等蔬菜,秋、冬、春的蔬菜隻有洋芋、醃酸白菜、鹹蘿卜和胡蘿卜,端陽節、中秋節能吃到少量的肉,春節則大部分人家宰殺豬和羊,肉食較多。牧區群眾以麵食為主,輔以牛奶、酥油。端陽節、中秋節、春節時均宰殺牛、羊,蔬菜在夏季隻偶有商販販運或到集市采購一些,冬季則購買白菜、蘿卜醃製成酸、鹹菜食用。城鎮居民也是以麵食為主,輔以大米。肉、蔬菜供應比較充足,攝入營養較以前有很大的提高。
至2005年,農牧區人民的飲食有了一定的提高,飲食結構也漸趨合理。由於市場經濟的發展,青稞主產區的農民出售青稞,買回小麥或白麵、大米,改變了產啥吃啥的傳統。菜販利用錢物交易或以物(糧食)易物(蔬菜)的形式,為農牧民提供了較為豐富的蔬菜。集鎮貿易的發展為農牧民及時提供了肉食供應,改變了節慶與平時肉食多寡懸殊的情況。秋、冬、春季洋芋、醃菜仍是農牧民的主要蔬菜,但日光溫室時鮮蔬菜四季不斷。城鎮居民的飲食水平大量提高,結構更加合理。糧食的比例漸趨縮小,肉類、蔬菜的比例不斷增大。糧食類的品種增多,質量提高,特別是小雜糧,為居民所青睞。蔬菜門類齊全,肉食品也是種類繁多,供應都很充足。居民的餐桌上天天有肉,頓頓有菜,瓜果的食用量也日漸增大。
二、服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