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祝藏區風情與其他藏區相比較,有自己的特點。
一、傳統節會
賽馬會這是天祝藏族的傳統節會,一般在農曆二月初二、六月初六、六月十三、六月十五、六月十六及公曆8月1日縣慶節,分別在岔口驛、朱岔、阿沿溝、東坪、西大灘、黑馬圈河、抓喜秀龍灘、古城、石門溝舉行。賽馬會期間,也是祭鄂博的日子,參加賽馬會的人和佛教信徒用鬆柏枝煨起大火桑,吹起白海螺,進行插箭活動。賽馬分為走馬和跑馬兩項;走馬又分為小馬和成年馬兩個組。走馬是要求馬以對側步快速行進,先到終點者為勝;跑馬則以奔跑的速度取勝。每項(組)取前13名進行獎勵,第13名受到重獎。對於賽馬的優勝者,除舉辦者嘉獎外,親友們都來祝賀,掛一匹紅或者獻上哈達、磚茶。
此外,尚有春節、藏曆年、桑吉曼拉節(藥師佛節)等。
二、婚娶
天祝藏族娶親,要經過提親、訂婚、戴頭、送親、婚禮等儀式組成。男方家相中某家姑娘,便央媒帶一瓶酒、一塊磚茶、一條哈達去說親。雙方以對話和唱歌敬酒的方式表達。女方家若同意便收下禮物,當即開瓶,賓主共飲。此後,便擇日帶兩瓶酒、磚茶、哈達前去定婚、講彩禮,商量婚娶事宜。在姑娘出嫁的頭一天,舉行戴頭儀式(即改變發式),同時接待前來祝賀的親鄰和迎娶的媒人。二位嬸子,一邊為新娘梳頭、佩戴首飾、穿嫁衣,一邊唱著憂傷的《哭嫁歌》。穿戴好後,由2人扶持圍著院中的火桑爐或經幡自左至右轉3圈才算結束。娶親的早晨,新娘在佛堂磕頭拜別,在伴娘和女眷的陪伴下繞火桑爐轉3圈。新娘上馬後全身用白褐衫或白氈包起來,娘家人向娶親的人和送親的人敬酒餞行。送親的喜客一般有舅父、爺爺、父親、姑父、叔父等直親男子,新娘的一位哥或弟為新娘牽馬。喜客一般都是自備坐騎。在新娘喜客上路的同時,男方家也派出2人在中途煨起牛糞火,暖上酒,鋪上氈、毯,迎接送親隊伍。隆重的婚禮在中途要接待3次,一般簡化為1次。待客人到來,下馬圍坐在火堆邊。使者端起酒碗唱起迎賓曲,給舅父等長輩獻上哈達,向每位客人敬酒,並互相致辭。新娘一行到達時,男方家在大門口煨一堆火,兩個婦女手捧哈達站在前麵迎接新娘。
雙方高唱讚歌,兩個婦女向牽馬的人獻上哈達,要從他手中接過新娘坐騎的韁繩。牽馬的卻不願輕易地把韁繩交出,要找出對方不合禮儀的缺點進行責難,有時幾經反複才能把新娘的馬韁繩拿到手,扶新娘下馬。在燃起的火堆前用藥水讓新娘洗臉,再邁過火堆到門口,繞“巴什丹”(供桌)自左向右連轉3圈後,送新娘進屋。其他喜客在門口,敬酒3碗後方可進到院內。喜客喝過茶後,新郎、新娘站在院中用青稞灑成的吉祥符號上,接受老者的祝福。同時將男方家送的彩禮和女方家陪送的嫁妝擺在院中,供大家觀賞,並進行一番讚頌和敘述。
半夜進行祝酒儀式,男方家將成壇的酒抬進堂屋,由一位長者致祝酒辭。女方家的長者致答辭,接著唱起酒曲,互相祝福讚美,也互相逗趣嘲諷,不過都無傷大雅,不失分寸。同時在場院裏點起火堆,跳起鍋莊舞。第一夜,新郎不入洞房。第二天早飯後進行“仲”的儀式,即打份子。將一隻宰殺的羊按送親客人的親屬關係,每人分給羊特定部位的肉一份。送給舅父一匹馬、叔父一頭牛、弟弟一隻羊、母親一頭奶牛(現在一般都象征性地用少量錢來代替)。下午是“尕什雜”(祝福)儀式。新郎、新娘站在白氈上,長者向他(她)們致祝福詞。其他人割一點生肉在院中的火堆上燒熟,與神佛同享。送親客人們告辭時,主人家便敬酒相送,客人們唱起酒曲離去後,主人家連呼“中布桑,賽拉肖-”(藏語意為請客人回來),客人們便勒馬回來,再次接受敬酒,如此3次,正式辭行。當晚新郎方可入洞房。
三、喪葬
家中死人後,請僧人念經,謂之“超度”。後人一般穿白褐衫、白板皮襖(有的反穿),不戴帽。婦女解下各種飾品,在發辮上係一綹白羊毛;男子可在紐扣上綴一綹白羊毛。天祝藏族曆史上曾盛行天葬,的逐漸改行火葬和土葬。人死後,用繩紮成蹲式、合掌拜拜佛狀,裝進六尺長的白布袋,抬入靈轎,火葬時,將屍體放入焚屍壇,點燃柴火,並將靈轎也砸爛投入火中,有的放一段時間後再埋葬;土葬時,將靈轎上入墓穴,用土掩埋,攢成墓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