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祝藏族方言
天祝藏族以華銳方言為主,個別地方也有操哇彥、覺倉方言的。
華銳方言有其獨特的風格,既保存了大量的古藏語詞彙、語音,又借用少量的漢語詞彙充實語言。如古藏語“囊”,漢語“有”之意,其它藏區已消失或正在消失,但華銳方言中的使用還非常普遍;再如“尼厄”,漢語“人”之意,有些地方稱“木”;“尼木”,漢語“火”之意,現在大部藏區用“梅”,失去了原音。在整體上,華銳語音屬安木多,但有不同於其它區的發音法。如第五個字母“加”,有上加字或前加字時則念“峽”;第六個字母“恰”,華銳方言中大多念“夏”,其它藏區稱水為“曲”,而華銳稱“謝”;第七個字母“嘉”,有上加字時念“雅”,字跟字是“巴”,上加字是“薩”的,其它藏區發音“巴”,而華銳則念複音“薩”。如青山之意的“日幫恩姆”的日幫,華銳為“桑”音。整個發音,從前、後加字和上、下加字的發音非常清晰、分明,形成了獨特的方言發音特點,但文字結構的基本要素則是全藏統一的,語序為主--賓--謂的形式。
二、天祝漢族方言
天祝漢族可以分為永登、青海、武威、古浪等幾個方言係統。雖同屬北方語,但在語音、詞語上仍有較明顯的差異。
在發音上,永登方言讀“主(zhu)”音為“主(zhu)”和“入(ru)”之間;讀“樹(shu)”音為“福(fu)”音;“水(shui)”為“飛(fei)”音;“習(xi)”音為“四(si)”音。
青海方言除最明顯的讀“我”字為“nao”音外,還有一部分讀音混讀,如“莫(mo)”音為“毛(mao)”音,“柴(chai)”音為“菜(cai)”音,“水(shui)”音為“飛(fei)”音,“帥(shuai)”音為(fai)音,“軟(ruan)”音為“完(wan)”音,“絨(rong)”音為“文(wen)”音,“銳(rui)”音為“為(wai)”音等。還有一些字的讀法也不加區分。如讀“山(shan)”為“三(san)”、“產(chan)”為“參(can)”、“詩(shi)”為“四(si)”、“炒(chao)”為“操(cao)”、“臉(lian)”為“年(nian)”、“白(bai)”為“背(bei)”、“咬(yao)”為“鳥(niao)”、“容(rong)”為“允(yun)”、“去(qu)”為“起(qi)”、“全(quan)”為“篡(cuan)”、“生(shen)”為“森(sen)”等。
武威方言的最顯著的特點是將韻母“an”讀為“ang”音,即武威方言中沒有“an”韻的字。
古浪方言中較為突出的特點是部分“an”韻字讀為“ai”韻。如讀“前(qian)”為“qiai”、“天(tian)”、為“tiai”、“煙(yan)”為“yai”、“見(jian)”為“ji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