砰!砰!砰!
一聲聲槍響,一朵朵硝煙開始彌漫開來。靶場上,火槍兵正在學習如何使用燧發槍。
“這自來火倒是比鳥銃好用多了,不過還是沒有三眼銃方便。”一名士兵打了一槍之後,嘴裏依舊嘟囔著。
其他士兵也有不少這樣的抱怨聲。
燧發槍的訓練,依舊還是讓京營士兵產生了一些抵觸心理,他們還不能完全接受這種武器。
然而不接受也沒辦法,京營經過一番整編之後,神機營的編製都取消了,那些雜亂無章的火器基本上都被淘汰了。
明王朝的火器當中,有不少是特種火器,其中連發、多發、大型火器不少,但性價比卻並不高,有的造價高又質量差,有的又重量太大,有的過於繁瑣。因此幾乎全被淘汰,換上了剛製造出來的燧發槍。
因為燧發槍不再需要點燃火繩,因此士兵們的抵觸心理並沒有以前那麼強烈。
就算是心裏抵觸也沒用了,如今京營已經開始進入越來越嚴格的訓練日程,服從命令是最基本的紀律。
因為軍餉有所保障,盡管訓練比較辛苦,但士兵們還是咬牙堅持。而且如果能夠成為上等兵,那家裏老小就能過上十分不錯的日子了。
要想成為上等兵,一是訓練要努力,能夠通過考核,就能成為中等並。二是努力學習文化,能認識一千個常用字,就能成為上等兵。
讓士兵識字,這是為了日後擴軍的需要。
基層軍官最起碼要能認字,隻要能認字,就能讀懂軍令,培訓一下也能看懂地圖。此時這五萬京營,作為種子部隊,訓練投入成本是比較大的。
至於是否認真學習,那就要看個人覺悟了。五萬名京營士兵,總有那麼一部分會努力學知識的。
整個京營,被整編成了五個師。
每個營1000名普通士兵,3營為1團,3團為1師,每個師9000名普通士兵。一共編為5個師,外加一個2000人的偵查騎兵。
改編後的步兵師,火槍兵和長槍兵的比例為1:1,長槍兵縱深10排,每排50人。火槍兵縱深排3排,分列長槍兵左、右,可布置於前方,也可以布置後方,形成三角形的排列。每排火槍兵83人。
因為使用了燧發槍,火槍兵之間的距離可以離的很近,不像過去使用火繩槍的時候,為了避免火藥被別人的火繩點燃,間距起碼要有一米的距離。而如今使用了燧發槍,火槍兵可以肩並著肩,站得比長槍兵還密集,大大提高了火力強度。83名火槍兵站成一排,寬度和50名長槍兵差不多。
長槍兵兩邊各一個火槍兵隊列,加起來一排有166名火槍兵,前排跪地,中排彎腰,後排站立,500名火槍兵可以同時開火。
偵查騎兵選拔精銳騎兵(單打獨鬥能力強)的騎兵進行訓練,用於偵查敵情、往來巡邏,分配給各步兵師。
這些偵查騎兵是選了又選,甚至到九邊選拔優秀邊軍調入其中。每個騎兵身上投入的武裝成本,比騰驤騎兵師還要高。同時對這些騎兵的文化要求也比較高,必須懂得繪製軍用地圖,這些偵查騎兵的軍餉同樣也是部隊中最高的。
將這5萬京營武裝起來,裝備成本達到了40萬兩白銀,每年軍餉、消耗,也高達50萬兩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