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慮了許久之後,朱由校決定先把發展海運和漕運都放一放,暫時這兩個項目需要投入的資金太大,如今大明皇家銀行的資本並不是那麼充裕,投資這些項目並不是很劃算。海運方麵盡管遠洋貿易利潤較大,但暫時沒有海軍,船開到汪洋大海上被海盜搶了,也叫天不應叫地不靈。
這年頭海盜可多得很呢!不僅有本土海盜,荷蘭人同樣也是到處搶劫。
京營過幾個月,就能初步形成戰鬥力了。朱由校這個時候,也開始打算著,開始向那些既得利益集團下手了。
第一個下手的,就是鹽業。
天下私鹽暴利無比,造就了一大批身家巨富的揚州鹽商。
此時明王朝的人口,肯定是超過1億的,兩百年繁衍下來,產生大量的黑戶,人口甚至可能達到2億。
每年朝廷僅僅收取240萬兩左右的鹽稅,而且還在逐漸降低。
按照人口1.5億來算,平均每個人口僅為明王朝創造9.6文錢(銅板)的鹽稅,而市麵上每斤鹽的售價超過50文錢,正常情況下,一個人口每年消耗的食鹽,一般都會在10斤左右。
鹽利被侵占之多,讓人觸目驚心。而且還有很多老百姓,還吃不上鹽,有的甚至隻能吃硝鹽,甚至是淡食。
市場被私鹽侵占的主要原因,和生產技術是有很大關係的。另外一個,就是明王朝的行政方式屬於地方高度自治的類型,這種近乎自治的行政製度好處在於行政成本低,一個國家的官員竟隻有三萬多人,平均下來每個州縣就極少了。壞處就在於對地方掌控能力不強,地方上的利益勾結等等行為太多,朝廷根本管不過來。
生產技術方麵,主要是曬鹽和煮鹽的問題。此時明王朝的官鹽多是采用煮海為鹽的生產方式,需要消耗大量的燃料,其中產量最高的淮北地區,因為草灘被權貴侵占,以及開墾等等原因,造成燃料價格居高不下。
至於曬鹽就不需要燃料,成本自然比較低。
曬鹽技術的改進問題,徐光啟已經數次向朱由校提起了,隻是之前朱由校手上沒有靠譜的軍隊,不好去動鹽商的利益。
如今京營就快編練出來了,朱由校也有了些底氣。於是把徐光啟叫了過來,仔細詢問了一番海水曬鹽技術。
海水曬鹽確實是未來技術主流,不過朱由校對明代的曬鹽技術並不是很了解。徐光啟進宮後,朱由校問道:“徐愛卿,如今曬鹽技術是否成熟?一畝鹽田能產鹽幾何?”
“啟稟陛下,海水曬鹽自開國之時便已有之,隻是當時僅限於福建一帶,太祖製定鹽業製度之時,則采用煮鹽之法,優點在於便於控製食鹽產量,從而杜絕私鹽。然而如今私鹽遍地,煮鹽所費頗高,致使官鹽無法與私鹽競爭。曬鹽技術可以說是十分成熟的,福建當地每斤食鹽僅售價2文錢。而我大明其他省份,鹽價四五十文者十分普遍。”徐光啟詳細介紹了曬鹽的好處。
“價錢這麼低?”朱由校有些吃驚,福建每斤食鹽價格竟然抵至2文錢,這有點突破下限了啊!
“至於產量,臣在淮北一帶曾以鹽田曬之,一畝鹽田多年產三千五百斤,五千斤亦有,若是夏季炎熱少雨,產量更高。而渤海海水鹹度較高,灘塗皆是淤泥,不似南方的沙灘那樣會產生滲漏,更加適合曬鹽。”徐光啟繼續說道,朱由校這才了然,原來海水曬鹽產量這麼高啊!而且不需要一點燃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