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大明鹽業公司’員工的灶丁,每月工錢為2兩白銀,待遇上給足了,而且還有醫療、住房福利,完全就是按照後世公司的模式來進行經營。而在夏季曬鹽高峰期,則雇傭大量臨時工進行生產。
徐光啟主要負責對鹽場生產技術的改革,指揮灶丁開墾鹽田,把煮鹽改為海水曬鹽。
但此時並不能從源頭上杜絕私鹽,煮鹽雖然效率不高,但是也不是想象中的那麼低。而且煮鹽比較隱蔽,隻要是海邊的居民都可以從事。
如果下定決心,要打擊私鹽也是很容易的,畢竟食鹽是大宗商品,又不是後世的毒品。隻要把軍隊開出去打擊私鹽,私鹽還是可以從源頭杜絕的。
隻是朱由校目前的食鹽銷售渠道,以及生產方麵還沒有完成布局,步子邁得太大容易扯到蛋。
而且一番劇烈打擊下去,很容易引發既得利益群體的抱團反抗。
所以朱由校決定采用溫水煮青蛙的方法,先逐一控製市場銷售渠道。等曬鹽規模擴大了,以及運輸、銷售渠道鋪設開之後,再從源頭全麵打擊私鹽。
朱由校首先瞄上了京城的食鹽銷售,京城人口200多萬,每年需要消耗的食鹽起碼超過2000千萬斤,除了日常攝入,還有醃製食物等等也要用到鹽。
真快朱由校就將京城的官方食鹽銷售點,全部並入大明鹽業公司,並且從長蘆鹽場調來食鹽。
這批調來的食鹽還是采用煮鹽的方式生產出來的,每斤的成本達到3文左右,但沒有參入沙土,質量非常合格。
每斤食鹽定價25文,扣除成本,還有20文的盈利。
但是京城還有很多鹽商,朱由校要想壟斷市場,先要把這些鹽商排擠出去。
這天一大早,錦衣衛和東廠特務就開始在京城到處亂跑,他們的目標就是京城裏的那些鹽商。
一番徹查下來,查封了大批私鹽,直接抄沒歸公,並封了店鋪。至於那些有鹽引的官鹽商鋪,錦衣衛也在鹽鋪外麵打上了封條,這些也鹽一律不許賣了。鹽倒是沒有歸公,依舊可以運出京城處理,反正怎麼處理朝廷不管,隻要不再京城城內處理就悉聽尊便。
京城所有城門,全是錦衣衛和東廠的特務,對過往貨物一律嚴查,禁止私鹽進入城內。
一番雞飛狗跳之後,搞得一群鹽商怨聲載道,很快東林黨官員們也上躥下跳,抗議皇帝不和他們商量就改革鹽政。
對此朱由校根本不予理會,文官集團反對征收商稅皇帝確實沒辦法,畢竟征稅要靠文官來執行。
然而一旦皇帝繞開文官,靠其他群體去辦事,這些文官同樣也沒辦法。東林黨畢竟沒有軍權,他們隻能暗中把皇帝弄死,才能人亡政息。可惜的是,朱由校時刻都防備著。
至於那些鹽商,也是胳膊擰不過大腿,一番罵娘之後毫無辦法。朱由校盡管得知了京城鹽商,然而北方鹽商的勢力實際上是較為分散的。其他城鎮的鹽商,此時基本上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
再則,朱由校此番的動作,盡管壟斷了京城的食鹽銷售,然而城外卻是不在這個壟斷範圍之內。
大明鹽業公司那邊,曬鹽技術以及開墾鹽田方麵是由徐光啟負責。不過市場經營方麵,則是專門聘請了經驗豐富的掌櫃。明末商品經濟泛濫,這方麵的人才還是不少的。在朱由校的高薪聘用下,還是挖到了不少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