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三才被抄家之後,李三才的那些家奴也受到了一定的處罰,不少人都被錦衣衛抓去勞改了。
不過勞改時間倒是不長,普遍隻有半年到一年。純粹就是雁過拔毛,順便從擊敗名家奴身上壓榨勞動力價值。
這些人當中最爽的就是周通才了,這段時間周通才感覺自己簡直就是身處於‘夢幻’之中。
因為提供線索有效,皇上親自賞賜了一萬兩白銀給他,簡直就有一種被天上掉下來的餡餅砸中的趕腳。
一萬兩白銀,皇帝的慷慨讓周通才感到不可思議。他並不知道,朱由校此時為了形成了一個與他有相同利益的利益集團,自然要足夠大方。如此才能形成一個穩固的利益集團,從而與其他利益集團相抗衡。
一手拿著刀子,一手拿著銀子,吝嗇了就沒效果了。
錦衣衛副指揮使許顯純見周通才談吐有才,得知周通才考上過童生,並且給李三才當賬房後,便又向皇帝推舉了一番。
不久之後,周通才便被朱由校調到稅務局任職。
像周通才這樣考不上秀才,文化學得又不錯的文人,實際上是朱由校最喜歡用的。因為這些人沒有功名在身,更加務實得多。
如今大明那些大商號的大掌櫃之類的,很多都是這類的文人出身。
考不上秀才,並不意味著文化不行,科舉製度有個特點就是,秀才往往是最難考的,很多人讀到童生就卡住上不去了。
這些讀書人考不上功名,就會考慮轉業。
讀書人轉業比較有有特點,一個就是學醫,正所謂秀才學醫,籠中抓雞。古代的文化人,陰陽五行、周易八卦都有基礎,學醫什麼的比較容易。另外就是學算命、風水,也很學醫一樣,用的是同一套理論。
除了這些出路,那就是給人做賬房、掌櫃之類的,不過掌櫃一般需要學習,很多是從學徒做起。
大明開國兩百多年,商品經濟泛濫,這方麵的出路也是很廣的。
學醫、算命、風水,這在宋代是比較主流的轉業方向,而到了明代,文人轉業的主要領域還是商業方麵。
說白了,這些考不上功名的文人同樣有文化,而且在能力上未必就比那些考上舉人、進士的文人更差,往往因為轉業後經過鍛煉,能力比那些舉人老爺、進士老爺要強得多。這年頭很多地方官員都招募紹興師爺,說白了政務他們不管,基本上都是這些沒有功名的紹興師爺幫他們幹了,他們大多數就坐在後衙摟錢,或者整天在地界上遊山玩水。
有點興趣愛好的,就整天研究醫術、風水之類的東西。這年頭當官的要是還懂醫術,那是很有麵子的事情。
中醫在這個物欲橫流的時代,已經開始走向衰弱了。不知道是哪個SB,在明末時期整出一套‘八綱辨證’體係,把傳統中醫的六經辨證進行瘋狂簡化。以至於有點底子的文人,轉業之後專心學個半年就能行醫。
半年就能速成的中醫,自然是坑到姥姥家了。但這年頭的文人,轉業的時候哪有心情花個十幾年的功夫去學六經辨證,沒錢怎麼娶老婆?
這就是商品經濟帶來的巨大問題,也是中醫衰弱的主要原因。明末這種風氣到了清代,就變成主流了。清代的中醫,基本上都是八綱辨證。後來清代又因為衛生條件太差,瘟疫四處流行,又搞出了一個‘瘟疫派’中醫,對付瘟疫還是很有一套的,但是對付常規疾病基本上效果不大。
以至於在西醫入侵的時候,衰弱的中醫被打得丟盔棄甲。到了二十一世紀,中醫大學裏教的同樣是八綱辨證。
好在這年頭會六經辨證的中醫還是很多的,八綱辨證還沒有成為主流,隻是開始有擴大流行的趨勢。所以明末的中醫,還算是靠譜的。水平盡管不如宋代,但比清代、近代要強太多了。
周通才這種轉業型文化分子,在四書五經方麵也沒有窮究到能搞出歪理邪說的程度,所以朱由校是比較喜歡用這類的人才。
與此同時,北方各省的‘皇家科技學院’招生考試也同一時間開考了,北方各省參考的童生、秀才,人數超過了八千多人。
大明有繼續科考意圖的文人,保守估計就超過五十萬。
這真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競正極為激烈。所以很多文人逐漸也隻是以碰運氣的想法去參加科舉。
這次皇家科技學院招生,盡管沒有什麼功名之說,但是很多文人也願意碰個運氣。盡管他們還不是太了解這個皇家科技學院,但是有機會接觸到皇帝,就相當於‘直達天聽’了,可以接觸大明權力核心。
八千多人爭搶三百個名額,競爭也實在是慘烈無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