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家科技學院的成立,意味著日後的各種研究工作,不再需要朱由校親自出馬了。
秋收已經快要到了,濟民糧行抽調了大量資金,開始在南方抓緊布局,從而壟斷官府折糧的收購。
南方的折糧價格極為便宜,每石隻要三四錢。隻要能收購個一千萬石,扣除各種費用,五百萬兩白銀的利潤是妥妥的。
為了收購這些折糧,運輸方麵朱由校召來曹金玉和錢萬元,一起商議出了一個方案出來。此時皇家海運公司,以及淺胖子的恒昌海運公司,目前還沒幾艘海船。不過並不代表沒有船,長江水運體係中就有許多大船。
隻是這些大船一般不走海陸,因為海陸存在一定風險。
在大量資金砸下去之後,江淮等地的造船廠,同樣也接到了訂單。同時還在購買舊船,基本上隻需要半年時間,船隊規模就能初見規模。到時候再把糧食從南方運到北方,或者一些糧食就在南方進行銷售,都是可行的方案。
這一票幹下來,利潤巨大。
朱由校除了給予曹金玉收購折糧的特權,同時還說道:“朕會讓廠衛進行配合,哪個縣官敢將折糧賣給其他糧商,立即逮捕問罪。”
北方倒是不需要這麼搞,可是南方卻是必須進行震懾了。
此時的南方基本上處於高度自治的狀態,朱由校的政令未必能在南方徹底通行,這也是很多東西他沒辦法把手伸到南方的原因。
南方士族、財閥的力量盤根錯節,實在讓人頭疼。
這次朱由校染指折糧利益,自然也是會遭遇阻力的。盡管這利益原本是朝廷的,隻是被有權貴背景的商人挖了牆角。
錦衣衛和東廠是必然需要進行配合的。
“陛下,除了收購折糧,微臣以為還可以在南方收購一些低價糧,濟民糧行同樣可以在南方那些大城市開設糧鋪。”曹金玉建議道。
“這個可以緩一緩,不要打草驚蛇了。”朱由校搖頭道,這和他的策略是不符合的。因為南方士族和財閥的力量有些太大,隻要表現在輿論掌控能力和財力方麵,所以朱由校並不打算立即和他們撕破臉。
所以一直以來,朱由校的動作大部分都是在長江以北地區。對南方的征稅什麼的,都還沒有一點苗頭,隻是在北方征了商業稅。
這個架勢對於那些南方士族和財閥來說,隻要還沒有具體威脅到他們,他們最多也就是嘴上喊一喊,不會有太大的動作出來,雙方起碼還沒撕破臉。
畢竟皇家資本此時還在孵化之中,並沒有成為一個真正強大的資本集團,這個時候撕破臉了,很容易遭到南方財閥的商業圍剿,盡管皇家資本有官方力量作為依仗,南方財閥也有政治關係。
扯到最後,實際上又是黨爭的問題。
“我們隻在南方收購糧食,暫時不要去碰南方的糧食零售,這是那些財閥控製的主要產業之一。”朱由校補充道,相比於北方各省,南方的財閥已經實現了一定規模的商業壟斷,這種商業壟斷雖然很多是卡特爾模式,但是中國的卡特爾壟斷模式,往往很有效果。
所謂卡特爾,就是競爭對手之間約定各自的市場份額,以及商品價格,從而進行聯合壟斷。
中國商人,往往比西方人更注重信譽。
在明末這個資本萌芽階段,明末商人對市場的壟斷,基本上都是采用卡特爾模式,辛迪加則基本上不可能出現,畢竟中國這麼大,商人那麼多,辛迪加完全沒有出現的可能。
至於托拉斯模式,江南財閥就更不可能搞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