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誰更倒黴?(1 / 2)

負責賑災的人選還是確定了下來,那就是刑部尚書黃克纘,此人屬於無黨派官員,相當的萬金油。

再則,黃克讚雖然也頗有家產,這和其他官員接受土地投獻沒什麼兩樣,但為官上卻是較為清廉。

最重要的是,這種賑災款項會被貪汙,一般隻有東林黨才有這樣的膽子。畢竟東林黨作為一個利益集團,自然是要崛起各種利益的,進而一些職務就會被唆使貪汙。

黃克纘因為沒有黨派,所以不會受到這種現象的影響。

於是朱由校立即召見了刑部尚書黃克讚,此時的黃克讚與東林黨的關係也逐漸惡劣了起來,已被魏忠賢視之為可以拉攏的官員。

聽說皇帝要派自己去賑災,黃克讚欣然接受了這個任務。

賑濟災民,這是積福德的事情嘛!黃克讚除非是傻了,否則才不會放過這樣的好事。明代的皇城廟教育是非常興盛的,福德、宿命、因果、輪回這些東西不僅平民百姓相信,這種讀聖賢書的官員也是相信的。隻不過,這些人因為有更高的文化,不會盲目的相信一些東西,有足夠的判斷能力。

很快黃克纘就帶著銀票賑災去了,大明皇家銀行的銀票在山西票號也是可以通用的。同時賑災過程中,皇家資本會進行人員上的協助,以及物力上的抽調。

黃克讚上路後,先是用驛站快馬,八百裏加急將銀票送到災區,先購買了一些糧食,然後廣設粥棚,同時命令當地官府收攏、掩埋死者屍體,救助傷者。頓時取得了良好的賑災效果。

粥棚設立後,受災地區的百姓,起碼餓不死。當地官府也按照命令調了人手,掩埋了屍體,盡量避免瘟疫的發生。

直到黃克纘趕到災區,情況基本穩定下來。就是災民們的災後重建,以及生計成了問題。於是黃克纘按照朱由校想的辦法,在當地立即張榜招工,以工代賑。

同時勘查黃河兩岸堤壩,因為黃河決口,形成了一段新河道,這裏顯然是要修築堤壩的。所以稱為了最先開工的工地。

兩百萬元萬元說多也多,足夠讓災區百姓獲得足夠的生存資源了。但說少也少,對於治理黃河來說,簡直九牛一毛。

黃河決口的消息,很快就登上了《大明日報》,同時朱由校宣布從內帑拿出230萬元賑濟災民、加固黃河堤壩,同時朱由校在報紙上號召全國捐款救災。

這個新聞經過報道之後,立即引發了熱烈的反響。社會各界頓時一片稱讚,前往《大明日報》各分社捐款的百姓在口口相傳之下,頓時絡繹不絕。

捐款的大多都是普通百姓,盡管沒什麼錢,卻是多少都願意捐一些,畢竟積福德的事情。但是那些富裕階層,卻表現出了嚴重的分化。

不少富裕的商人、地主聽說黃河決口,皇帝帶頭出資230萬元賑災,也跟著捐了不少銀子,有些甚至是把幾成的家產都捐出去了。同時更多的商人、地主聽到這個消息,則是冷漠的無動於衷。

這種現象,充分的表現出思想的混亂。

一部分商人、地主,品德還是十分不錯的,平日裏節儉立身、樂善好施。更多的則是貪鄙不堪、自私自利。

一番募捐下來,竟也籌集了五十多萬兩銀子,隨後也都投入到了賑濟當中,用於幫助受災地區的災後重建。

因為這次救災的速度足夠快,調集的資金足夠多,救災效果十分良好。災區數十萬受災百姓,得到了妥善得安置。同時重點修繕了存在隱患的黃河堤壩,減少了潰堤、決口的風險。

《大明日報》對救災過程進行了持續的報道,讓報紙銷量提升了不少。這樣的追蹤報道,那些手抄報可是極少見的。

大明日報憑借著豐富的內容,正在快速的擴大影響力,發行量隨著銷售渠道的鋪設,變得越來越恐怖了。

天啟元年秋季,顯然並不平靜。

這邊黃河剛決口,那邊四川就已經打起來了。土司奢崇明於八月二十八,正式造反,並圍攻重慶。

收到八百裏加急的報告,知道前因後果的朱由校不由哭笑不得,奢崇明這個火藥桶竟然是之前那道把徐可求擼下去的聖旨引爆的。

四川巡撫徐可求(紅丸案那個是李可灼,貌似有人傻傻分不清)接到聖旨,腦子難以理解,同時也堅定的認為奢崇明不會造反。於是就不顧聖旨上寫明的撤職要求,想要在離職前把奢崇明送走,以向皇帝證明自己的觀點不存在什麼錯誤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