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運轉的內閣(2 / 3)

驛站成本,主要就是人員和馬匹的添置。馬匹倒是不缺,畢竟驛站用的馬匹又不是戰馬,各省都能進行養殖。之所以大明養不出太多的戰馬,主要是因為戰馬養殖需要比較大的場地,能讓馬匹無拘無束的奔跑。各省百姓那麼多,土地都不夠用,還有那麼多地皮去養馬?顯然是不太現實的。也就隻有大草原上,才有足夠的空間讓這些馬匹奔馳,從而才能成為戰馬。

至於驛用馬匹,養出來並不困難,大明又不缺草料。

朱由校把方案寫了下來,寫得非常詳細,如同後世企劃案一般來做。接著又發回內閣,內閣首輔沈潅仔細看完這個極為詳細的方案,頓時發現這個製度上的改革方案顯然十分靠譜。和這次反腐一樣,也是先給錢,然後再杜絕問題。如此一來就不會導致驛卒因為走私業務遭到打擊而無法維持驛站體係的收支平衡。

朱由校甚至連驛卒的工作時間、考評規則都寫得一清二楚。

沈潅不得不佩服,不過倒也不是很驚訝。自從皇帝登基以來,就進行了很多這樣的改革,改革過後都把事情做的很細致,例如稅務局,就把稅收製度變得細致,不像以前那樣,隻是進行簡單的商稅征收。

沈潅隨即同意了這個改革方案。

皇上的政令自然是要內閣同意的,內閣不同意如何實行下去?所以之前朱由校是繞開文官集團,用宦官和廠衛來實行。

但是宦官和廠衛的執行框架顯然要重新搭建,不像文官的行政係統覆蓋到全國地區。

此時朱由校把東林黨打壓下去,把沈潅這些人提拔起來,文官係統終於是可以用了。這讓朱由校實在是省心不少。

沈潅隨即開始實行這些改革方案,相比朱由校進行改革的略微激進,沈潅的風格還是更為柔和一些。

就如狂風暴雨,往往隻能下幾個小時。而和風細雨,卻可以下一整天。改革方式也同樣如此,一旦太過激進,下級官員和百姓會感覺無所適從。畢竟節奏太快了,他們根不上這些節奏。

畢竟一套新政措施下去,官員和百姓總得有個熟悉的過程。當改革的東西一下子太多,官員和百姓都無法消化這麼大的信息量和改變的時候,就會產生混亂了。

驛站的改革方麵,實際上也是比較簡單的。

打擊走私太容易了,畢竟驛站是以驛卒、馳道為運轉核心,既然這種走私活動有固定的人和固定的路線,隨便派點人過去就逮住了。

中國這種國家,曆來都是人治的模式。所謂的法製,秦代隻維持了很短的時間。至於後世的天朝,同樣也沒有脫離人治的傳統。這還是和中國的人精太多有關係,上麵有什麼製度下來,如果有人看著的情況下,倒是會遵守得很好。一旦上層開始腐爛,下麵也會迅速腐爛。

所以改革驛站,隻需要派幾個靠譜官員前去主持,層層監察下去,對違反製度的進行懲處,用不了多久就能取得成效。

沒有成效,意味著所托非人,再換就是了。而且隻要內閣用心,一般不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廉潔官員還是很多的,識人用人的方法,在中國的傳統行政體係中,也是有很多方法的。

例如傳統的看相,戚繼光選拔士兵就有看相的環節,例如那些有凶死之象的,戚家軍是不要的。這種人上了戰場,抗風險能力很差。戰場就是一個能對個人命運產生碾壓的環境,能讓不同命運的人死在同一天。如果己方官兵氣運更加強盛,那麼在戰場上就有一定優勢。但這種氣運上的加持,就類似遊戲裏的BUFF,隻是一定的狀態加成或減益。如果一支軍隊氣運比敵人強盛,但是缺乏訓練,那麼在戰場上說不定就是走狗屎運,或者在麵臨絕境的時候產生嘩變、逃跑、投降,進而保全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