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之厚和杜文煥的抓捕還是比較順利的,畢竟皇帝要抓人,又沒有人願意跟著他們一起造反。杜文煥手上的兵權在皇權麵前也就是擺著看的,抓人的時候,杜文煥養的那幾百名家丁完全不敢阻攔錦衣衛。
盡管朱由校嘴上是讓錦衣衛把人直接砍了,不過錦衣衛可還不敢這麼做。畢竟張之厚乃是一方大員,杜文煥也是一鎮總兵,就這麼直接砍了,不符合程序啊!
先抓回去讓刑部出來審吧!
張之厚此時簡直是欲哭無淚,至於嗎?不就是瞞報蒙古入寇而已,以前又不是沒發生過。不過他實際上還是知道這件事的惡劣程度的,隻是存在僥幸心理,並且認為就算是被發現了,也不可能被抓吧!
然而事實證明,不僅被抓了,而且看情況還很嚴重。他被押上了囚車,一路往京師押送,這簡直就是重刑犯的待遇。杜文煥也快哭暈了,根本沒想到會有如此嚴重的後果。
更嚴重的後果還在後麵呢!
張之厚和杜文煥被押到京城之後,一番審訊下來,又把延綏鎮的官員、武官牽了一堆出來。
朱由校馬上意識到,這又是一次抄家的機會啊!
抄家自然是不能隨便亂來的,否則引起利益集團抱團自保,那麻煩就大了。可是這一次,卻有是有非常良好的罪名。
無能、瞞報、欺君!
於是這次抄家和牽連,就變成了特殊情況,並不是針對所有群體。不過陝北地區,並不是太富裕的地方。一番查抄下來,隻給朱由校帶來了五十多萬兩銀子的入賬,不過畢竟是筆橫財,就算是一萬兩也讓人高興。
張之厚和杜文煥則直接被移交給了刑部受審。
黃帝要把這兩個家夥斬首問罪,刑部自然是非常賣力的。此時朝中六部盡在朱由校掌控,自然是想怎麼治罪就怎麼治罪。
於是這次瞞報就變成了非常嚴重的行為,《大明日報》對此進行了一番報道。不需要什麼添油加醋,僅僅數萬人被河套蒙古所殺,就足以引起民眾對張之厚和杜文煥的憤慨了。最大的憤慨便是指責他們無能,同時欺君也非常惡劣。
輿論再度被調動了起來,刑部很快也拿出了判決結果,張之厚和杜文煥被判斬首,並傳首九邊。
為了杜絕這樣的瞞報行為,沈潅擬了個方案出來,將陝西這樣匪盜比較多的省份,列為上報匪盜不計入考核的區域,並且上報後協助朝廷剿滅匪盜,可以算入政績,從而讓地方官員積極處理匪盜問題。
薩爾滸戰役過後,很多逃回去的邊軍不敢回家,幹脆就落草為寇。這些落草的明軍,也就演變成了後來的流賊。他們是一群具備軍事素養的強盜,一旦出現災荒有了大批饑民,他們便會裹挾著饑民去當炮灰,用於攻掠城鎮、鄉野富戶。
一般碰上這樣的情況,地方官員都是瞞報,基本上沒有幾個官員會把情況報告上來。這樣的不作為,也讓這些流賊非常逍遙。搶劫隻要成功了一次,就能有大筆錢財入賬,日子自然是逍遙得很,此時讓他們回邊軍報道,就算是不追究罪名,通常也不願意回去了,畢竟心野了。
對付這些流賊的最好辦法,自然就是剿滅。但要想剿滅他們,就不能讓他們有民眾基礎,所以碰上天災必須賑濟。
天啟年間流賊鬧得不成氣候,主要就是因為朝廷有在堅持賑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