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北上海上航線(1 / 2)

天啟二年,往返於北方的商船開始增多了起來,因為天津大沽正式通商,與此同時還有皇家海運公司,以及錢萬元開設的合資海運公司的運營,很快就帶動了不少民間商船也加入了運輸行列。

或者說,是前往北直隸販運貨物。此時北直隸的商品當中,還是有不少能熱銷南方市場的。其中當屬鋼鐵製品最為暢銷,此時皇家鋼鐵公司所冶煉出來的鋼鐵,真的是迅速出名了,憑借著良好的質量,口碑迅速傳遍各省。

其他的還有各式的玻璃製品,在南方也十分的暢銷。而最近,北直隸的外銷商品也增多了起來,特種鋼鐵製品和玻璃製品之外,北直隸還開始產出各種銅器和瓷器,甚至還有棉布。隻不過北直隸的瓷器和紡織品在其他省份顯然不是怎麼暢銷,主要是質量或者成本上有所差距。

因此北直隸的瓷器與棉布,外銷上還不是很好。不過在關稅的保護之下,瓷器和棉布在北直隸本省還是賣得非常好的。外省的瓷器和棉布進來的時候,都被收取了關稅,價格上失去了競爭力。

大沽碼頭上,每天都能看到忙碌的景象。很多搬運工,正在不斷的給碼頭上的商船裝貨卸貨。

最大宗的商品,莫過於南方運來的糧食,以及北直隸外銷的煤炭。

南方各省的煤炭比較缺乏,所以煤炭也是一個外銷量比較大的東西。盡管南方不缺柴火,但是對於那些大城市來說,把拆回運入城市銷售,成本顯然不比煤炭要低。畢竟柴火砍伐過程中,比煤炭開采要麻煩。裝運起來,也不如煤炭方便。運輸方麵,北直隸的煤炭用大船運往南方,成本上還是可以接受的。隻不過北直隸的蜂窩煤,顯然不能完全取代柴火。

碼頭上的搬運工,絕對是個體力活,一般人吃不消。但是酬勞也比較高,一個月努力的接活,能賺個四五塊銀元。

隨著時間的推移,皇家資本擁有的商船數量逐漸增多,到了天啟二年五月,商船數量已經達到了87艘,全是三千料的大船,一次性能運將近4000石糧食,那些民營造船廠的東家一個個都笑開花了,除了這些商船,他們還接到了更多的訂單。

孫長波是一名江蘇海商,手上有兩艘大船。此次從鬆江出海,前往天津大沽碼頭,路上隻走了九天時間。這是他第二次前往天津,走的航線是皇家海運公司確定下來的,他拿著皇家海運公司繪製的海圖,沿途看到了不少引路燈塔,這對於經常大霧彌漫的東海海域來說,這些燈塔絕對是良心之作。

這條航線,顯然極為安全,目前還沒有海盜盯上這條航線,而且航行周期比較短。這次孫長波運來的貨物,隻要就是糧食以及牛角、牛筋,都是免關稅的商品。牛角和牛筋是用來製作弓箭的戰略物資。

船停靠在了大沽碼頭,孫長波將船上的貨物卸下來的同時,也在挑選運回鬆江等地的貨物。

這次孫長波發現,大沽碼頭上的外銷貨物中,瓷器和棉布的價格出現了下降,再仔細看看品質,瓷器的品質雖然不如景德鎮的窯爐燒製得那麼精美,但是相比同檔次的瓷器,價格卻要低了將近兩成。而棉布的品質,相比鬆江的已經差距不大,可是價格上,反倒比鬆江稍稍低了一些。

“怎麼現在瓷器和棉布價格都這麼低了?”孫長波困惑不解的對天津大沽的采辦問道。這些采辦是專職給這些商船報關、聯絡貨物進出口的中間人,對行情極為了解。

“剛剛前幾天朝廷出台了新政策,瓷器和棉布出口,都可以享有退稅補貼和外銷補貼。不僅出口關稅免了,隻要能賣到外省,朝廷一律補貼一部分差價。現在北直隸各地窯爐和紡織廠,都接到了大量外銷訂單,老孫你要是不抓緊,明天不一定有貨。”采辦對孫長波說道。

“除了棉布和瓷器呢?還有什麼好貨?”孫長波問道。

“有,官鹽。”采辦回答道。孫長波聽了之後不由笑了,說道:“莫要開玩笑,官鹽算什麼好貨啊!”

“確實是好貨,15文一斤,有朝廷剛發下來的全國通用鹽引,隻要出了北直隸,隨便你賣到哪裏,也隨便你賣多少錢一斤,全是不摻泥沙的。”采辦笑道。

“這靠譜嗎?”孫長波有些吃不準的問道。

“要是說賣到福建,那肯定不靠譜。就是江蘇、浙江等省也不一定靠譜。但是賣到山東是絕對靠譜的,我聽說京營已經在山東嚴打私鹽了。私鹽沒了,不就隻能吃官鹽麼?而且現在北直隸官鹽也不貴,還能拿到全國各省通用鹽引,走到哪裏官府挑不出毛病。山東之外那些省份,倒是不一定靠譜,畢竟那麼多大鹽商,說不定會玩黑的。”采辦說道。

“嘿,這個好。給我先來個半船吧!知道我船的大小吧?”

“知道,知道,上次就是我經手的,怎麼會不記得。”采辦笑道,又能拿到一筆抽成了。盡管抽成比較低,但抵不住量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