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章:幹預朝鮮(一)(1 / 2)

要是以前的朝鮮,就算是不太聽話,大明要教訓朝鮮還真沒太好的理由。作為天朝上國,去欺負一個已經臣服自己的附屬國,豈不是打自己的臉?

此次朝鮮政變,簡直就是天賜良機。

大明直接祭出一個平叛的旗幟,幹涉朝鮮就有名正言順的理由了。先派兵過去,把這個剛篡位上台的李琿摁在地上胖揍一頓,然後派個總督過去接管朝鮮的軍政大權,把朝鮮的行政、軍事都抓在大明手上。

至於朝鮮國王,隨便找一個上來當吉祥物即可。當行政、軍權都歸大明管理的時候,朝鮮就算是有一個國王,自然而然也就是大明的一個省。

這個方案乍看上去有點白日做夢,朝鮮就這麼輕鬆就能吞並?

但實際上可行性非常高,因為朝鮮有大批親明官員,朝鮮吏文用的是漢字,也是儒家文化氣氛。

把朝鮮國王摁地上胖揍一頓之後,自然就是一群官員坐下來和大明開座談會的階段。到時候大明大可用朝鮮局勢混亂,需要上國指導為名,再把那些親明的官員拉攏一下,就能達到目的了。

上國要指導朝鮮行政,在大義上說得過去,畢竟朝鮮立國乃是大明恩準的結果,大明讓李家裂圖,李家可謂是世代受大明皇恩。再暗中再給那些親明官員一些利益,自然也就能夠很輕鬆的達成目的。

而在武力上,朱由校相信東江軍可以胖揍朝鮮一頓。

不過派誰去朝鮮卻是個問題,朱由校想到了退朝之後,這才決定把山東巡撫趙彥派到朝鮮,總督朝鮮軍政。隨即讓司禮監擬了道聖旨發了出去,著令山東巡撫趙彥立即從海路前往東江鎮,統率東江軍武力幹涉朝鮮。

天啟三年三月下旬,此時已經徹底開春了。

遼東鎮明軍忙著繼續加工廣寧防線,經過孫承宗的一番整頓,遼東鎮可謂軍民一心。在朝廷錢糧的支撐下,遼東鎮十幾萬士兵,加固了將近兩年的廣寧防線,在天啟三年依舊在‘喪心病狂’的繼續加固。

一座座堡壘在廣寧防線上密密麻麻的分布著,就算是那些民屯,同樣也築堡防守,建奴若是進犯,即可堅壁清野,退入堡內防守。建奴要攻克這些民屯堡壘還是可以的,但代價太高,必然得損兵折將才能攻入,與收獲不成正比。圍困這些民屯堡壘也毫無戰略意義和戰術意義。

而官軍的堡壘、城池,那密集程度簡直讓人頭皮發麻。城牆上、堡壘上,到處都是黑洞洞的火炮。

天啟三年,皇家軍工廠的火炮產量更大了,在充足的軍費支撐下,大批火炮被鑄造出來送往廣寧防線。

此時的廣寧防線,可謂是固若金湯。隻要明軍不作死,建奴是毫無可趁之機。開春之後的遼東鎮明軍,雖然沒有什麼進攻的動作,但已經做好了隨時響應金洲鎮的準備,按照朱由校定下的鐵律,準備了五萬軍力。主動出擊的明軍,超過五萬一兵一卒都不行。

另一邊,金洲鎮的防線同樣變態,在狹窄的金州關,關牆被加固、加高,而且北關後麵還有南關。

不過金州關工程量相比關寧防線來說,卻是小了很多。但是在軍力上,此時的金州已經是兵馬雲集,絲毫不輸於遼東鎮的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