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穩紮穩打(1 / 2)

天啟三年八月十五,這天是為中秋佳節,收複沈陽、遼陽的捷報已經傳了回來,更是讓這個節日變得喜慶起來。

而一大早,一群文武大臣就進了午門,來到了皇極殿。

皇帝主動找他們上早朝,次數還真是不多。目前皇帝能三天上一次早朝都已經算是勤勉了。之前甚至有過大半個月才上一次早朝的先例。

消息靈通的已經知道,明軍在遼東收複了遼河平原。

誰都知道,這意味著什麼。最核心的東西,還是利益。

遼河平原收複之後,那是幾千萬畝的耕地,盡管遼東比較寒苦,但耕地卻是極好的。同時還有大量的皮毛、藥材、木材等東西產出。

過去遼東沒有被建奴攻占的時候,可是朝中大臣的一顆搖錢樹,每年通過各種斂財的手段,能從遼東弄到不少銀子。

到了辰時,隨著太監高喧一聲:“皇上駕到。”

朱由校來到了皇極殿,文武百官照例叩拜。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平身。”

朱由校坐在龍椅上,精神看起來十分良好。眉宇之間還有一種欣喜之色,一些官員一番察言觀色之後,得出了皇帝心情大好的結論。

朱由校的心情自然是極好,遼河平原的收複,讓建奴失去了發展生產的地盤,其他的地區都沒什麼開發,更沒什麼漢民,建奴根本沒什麼生產力。

“昨日朕收到捷報,朝廷官兵已經收複了沈陽和遼陽等大部分地區,建奴已經全軍撤往鐵嶺。如今沈陽與遼陽收複了,朕想聽聽眾位愛卿的意見,朝廷該如何恢複行政。”朱由校對眾位朝臣說道。

“啟稟陛下,臣以為朝廷應當選拔官吏,重新恢複遼東州縣,並從關內遷移百姓前往遼東墾種,隻需數年過後,朝廷便可有賦稅征收上來,屆時便可大大改善財政。”有官員立即跳出來建議道。

朱由校隻是點了點頭,卻沒有附和,而是對其他官員問道:“眾位愛卿可還有什麼主張?”

這個時候王紹徽站了出來,對朱由校稟報道:“啟稟陛下,臣以為遼河地區雖已收複,然此次收複遼河過程中,建奴主力並未殲滅。若是貿然向遼河地區移民墾種,那麼豈不是又給了建奴可趁之機?屆時建奴隻需卷土重來,在遼河地區再行擄掠一番,此患恐怕難消。”

“荒唐,荒謬,朝廷三十萬大軍雲集遼東,還會怕建奴前來擄掠?”

“建奴不過是區區疥癬之疾,隻若前線官兵用命,又何懼之有。”

“移民墾種方為正道,若無百姓支撐,前線官兵如何作戰。”

王紹徽剛說完,就遭到了一群東林黨的大肆抨擊,這些東林黨都想讓朝廷盡快恢複遼東行政,趕緊多移民點百姓過去。

這樣才最符合他們的利益,而不是像之前收複遼東半島一樣,是把資產賣給那些企業去開發,那樣一來他們根本得不到半點的利益。倒是漢皇黨,從中能得到不少的利益。因為漢皇黨就是皇家財團的整治代言人。

但是他們東林黨,卻和皇家財團沒有半點利益關係。而且遼東半島那樣的開發模式,官員很難從老百姓身上收刮到什麼民脂民膏。畢竟那些資源都在那些企業手上進行開發,盤剝那些企業不再他們的權力範圍,那是稅務局的事情。剩下一群工人,也沒什麼盤剝的理由。

或者說是否大規模移民遼東,也關乎著體製的爭鬥。

那些東林黨並不想看到北直隸的製度繼續擴散,從而損害他們的利益,或是損害他們的階級利益。

北直隸征收商稅以來,傳統的大商人基本上都被淘汰。生存下來的都是皇家財團的商人,這對於他們背後代表的江南資本階級,以及士族階級來說是完全沒有好處的。

這時候沈潅跳了出來,說道:“臣以為王大人所言有理,遼河地區雖已收複,建奴百足之蟲死而不僵。此時貿然移民遼東,隻會讓建奴有機可趁,同時還是在拿老百姓的性命做賭注。既然有人認為建奴也不足為慮,那也沒必要急著遷移百姓前往遼東墾種。這遷移的費用誰來出啊?”

一群東林黨神色一愕,千言萬語,都沒這個錢來得有說服力啊!

朱由校點頭附和道:“愛卿所言甚是啊!這遷移百姓的經費誰來出呢?現在朝廷的財政可都是有預算的,一旦出現財政赤字,可就不好了。”

“陛下聖明,朝廷既經費不足,遷移百姓墾種遼東之事便再推延些時日,正好也不給建奴可趁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