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金滅國,對大明內部的野心份子造成了巨大的心理震懾,特別是在貴州土司叛亂地區,更是造成了極大的震懾效果。
當那些叛亂土官得知明軍在遼東取得空前大捷之後,與安邦彥聯合叛亂的土官大部分都選擇了立即下山投降。
這些土官的投降終於變成了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很快秦良玉就從投降土官那裏獲得情報,迅速出動了上萬兵力,對大定府一處山林進行了圍剿。這次圍剿終於是讓秦良玉逮住了安邦彥這個頭號叛亂分子。
上萬石柱兵在圍剿中生擒了安邦彥,並且殲滅了五千餘名叛軍。安邦彥被擒,其他還在負隅頑抗的土官紛紛投降,乞求朝廷恩赦。
貴州土司叛亂隨著安邦彥被生擒,叛亂土官的全免投降而落下了帷幕,而被生擒的安邦彥則被押送進京,將舉行獻虜儀式。
當貴州這邊的大捷再次傳遍大江南北的時候,那些野心家已經徹底被震懾住了,紛紛按捺下蠢蠢欲動的造反之心,開始觀望局勢。
這個時代的人們,實際上精明的人不少。而且這個時代的軍事技術還沒有淘汰冷兵器,民間造反的成功率遠不是後世那種近似於零。所以很多人看到明王朝走向衰弱,產生造反的心思也是非常正常的。特別是對於那些手上有軍事力量的土司等等群體來說,更是有直接發動叛亂的機會。
接連的大捷之後,自然就是論功行賞的階段了。
此次收複遼東,戰功最大的自然是中央軍。雖然遼東軍醬油了一些,但也是出了力的,否則明軍沒有那麼大的聲勢,所以改賞的還是要賞的。
孫承宗年紀也比較大了,再給皇帝打幾年工就要退休的年紀了。朱由校考慮到這一點,因此決定給孫承宗封個伯爵。
孫承宗此時官居一品,外加太師太傅的銜頭,按照正常的封賞規格來說,實在是賞無可賞,在他退休錢封個伯爵,也差不多。
袁可立坐鎮登萊,為東江鎮、金洲鎮穩定奠定海路基礎,同樣也有大功,袁可立就更沒有幾年了,因此朱由校同樣決定給袁可立也封個伯爵。
孫傳庭封賞起來則比較容易,直接封個太保,官居一品就行了。孫傳庭這才短短幾年時間,就從一個小小京官變成了一品大員,其升官速度簡直前所未有,這樣的賞賜已經很夠分量了。
下麵的武官也各有封賞,毛文龍突襲建奴後方有功,晉升少將軍銜,中央軍一大群軍官同樣晉升為少將軍銜。
遼東軍的趙率教等人 ,則晉升為上尉軍銜。
新軍銜製定後,都給得比較低,才顯得珍貴。
但是在具體的賞賜上朱由校卻沒有吝嗇,最大的賞賜就是土地,孫承宗賞賜、袁可立皆賞土地萬畝,孫傳庭賞賜土地八千畝。毛文龍,以及中央軍嫡係的高層將領皆賞賜土地六千畝。遼東軍各個總兵,賞賜土地四千畝。
各層軍官皆有賞賜,從三千畝到三百畝不等。
光是軍官方麵的封賞,朱由校就直接賞出了六百萬畝土地。
此次收複遼東,實際上就是明王朝裁剪軍費的好機會,因此朱由校賞賜起來絕不吝嗇。
很快就確定遼東軍普通士兵的賞賜規格,一律賞賜土地八十畝,又是上千萬畝土地賞賜了出去。
相比之下,中央軍的賞賜就要高得多,直接每名普通士兵賞賜土地一百畝,外加首級方麵折算的軍功。如此一來,有些普通士兵能得到的耕地麵積達甚至達到了兩三百畝,絕對就是一個小地主了。
如此一番賞賜下去,收複遼東後所獲得的六千萬畝土地,就被賞賜出了將近四千萬畝。
剩下的兩千萬畝當中,遼河防線以西原本就有上千萬畝土地有遼民耕種,皇家財團所獲取的土地也就剩下了一千萬畝左右。
不過這並不要緊,礦產、林區等資源顯然是更大的肥肉。
當賞賜頒布下去的時候,全軍沸騰了。皇帝實在太大方了,有了這些土地,這意味著他們日後都能老婆孩子熱炕頭了。
很快聖旨不斷發出宮門,各種賞賜紛紛確定了下去。
孫承宗封定遼伯、袁可立封興海伯,世襲三代,則另朝野轟動。文官封爵這在明代僅有兩人,其中一個就是王陽明,封為新建伯。
而就在賞賜方案公布後不久,最高統帥部出台了《兵役法》、《預備役動員法》兩部法案。
《兵役法》規定,但凡大明子民,年滿十七歲的男子皆有義務服兵役,服役期限五年,五年後可退伍轉入預備役,可由朝廷幫助其轉業。入伍期間,家人擁有土地三百畝畝以下皆可免除農業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