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章:漁業法案(1 / 2)

朱由校設想中的漁業確實是很有前途,隻要工廠船足夠大,那麼到遠洋去捕魚,將會變得非常安全。因為大船可以抗風浪,隻要船足夠大,沉沒的可能性並不是太大。

而且漁業不僅僅是在北海道和阿拉斯加這些地方有前途,中國沿海的渤海漁場、舟山漁場、南海沿岸漁場和北部灣漁場作為中國四大漁場,在漁汛季節的捕撈效率也非常高。

根據後世專家的估測,中國沿海的漁業捕撈量在800萬噸,超出這個標準就會影響可持續性發展。後世中國沿海已經嚴重捕撈過量,到處港口的漁船弄回來的都是一些小魚苗,沒長大就被捕撈了。

有人可能會疑惑,為什麼海洋漁業那麼有前途,為什麼大明沒有發展起來呢?甚至連沿海捕撈量都不是太大。

原因非常簡單,一個是造船問題。這個時代的大帆船沒有那麼多,很少被用來當漁船的。畢竟造船業,在明代中後期都是靠民間力量進行發展,加上明王朝對海洋利益的無視狀態,造船業發展比較緩慢。

二是儲藏技術不行,因為這個國家是有鹽稅的。哪個漁民能奢侈的用大量的食鹽去醃魚?就算是用便宜的私鹽去醃製,也不敢拿到市麵上去銷售,那樣不僅出動官府的鹽稅利益,也觸動了鹽販子的利益。

因此漁民就算是在近海捕魚,隻能將漁獲曬成魚幹,但那樣比較麻煩,有時候要是沒太陽了,可能沒曬幹之前就臭了。不像醃製的魚,隻要掛起來晾到半幹就行了,對陽光要求不大。

沒有廉價、合法的食鹽支撐,就更別提什麼遠洋漁業了,就算是能開到茫茫大海上捕魚,沒運回來魚都臭了。

所以要發展漁業,一是要有大船,以及海洋定位技術。大船現在大明有,六分儀也能很好的定位位置。二來要有鹽,大明如今食鹽產量過剩,理論上是有足夠的食鹽支撐漁業。三是要有市場,大量的醃魚出現在市場上能不能賣得掉呢?百姓要是不喜歡吃怎麼辦?中國可沒有什麼歐洲人那樣齋戒日隻能吃魚的宗教習俗。

朱由校考慮了一會,突然想到了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無他,鹽水爾!

立即讓人召見沈潅。正在內閣處理政務的沈潅,隻得放下手頭的事情來到乾清宮。

“陛下,召臣覲見可是有什麼要事?”沈潅對皇帝問道,朱由校微道:“愛卿所料不錯,如今我大明南北皆缺糧。朕思來想去,近海漁業和遠洋漁業皆大有可為。”

隨即朱由校將想法說了出來,“海洋中漁產無數,雖不能說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但以當代的捕撈手法,卻是取之不盡的。若是我大明能從海中獲得大量漁產,就可以活人無數,糧食不足的問題便能大大的解決。”

“陛下,這海中有魚不假,但魚還沒運回來就臭了、爛了。”沈潅有些哭笑不得,皇帝的思維還真是跳脫。

“可以用食鹽醃製。”

“若是市麵上出現大量醃魚,那鹽稅必然受到影響。”沈潅說道,朱由校微笑道:“鹽稅雖受影響,鹽稅雖然重要,但百姓吃飽肚子更為重要。我們先算一筆賬,看看朝廷是虧了還是賺了。”

沈潅頓時洗耳恭聽,朱由校說道:“如今食鹽是二十文一斤,醃製一斤魚肉用鹽二兩。一斤醃魚肉如果售價是5文錢,那麼朝廷還是賺了,我們用大船在近海漁汛時期捕撈魚群的成本就非常低。因為醃魚雖然在帶鹹的情況下會受到百姓歡迎,但鹽稅並不會遭到太大的衝擊,該用鹽的地方還是得用鹽。就算是有影響,朝廷也能從漁業上賺回來。這些醃魚的成本不會超過2文一斤,就算是賣5文錢一斤,我們還有3文錢可賺,足以彌補鹽稅的損失,何況鹽稅在百姓富裕後,並不會因此而減少,反而還會繼續上升。”

“最主要的是,發展漁業非常劃算。可以帶動大量就業,因為我們發展漁業需要大量漁船,就需要更多的造船工人、伐木工人。而漁業的產出,足以補充這些造船工和伐木工所消耗的糧食,並且還有大量的盈餘。同時發展漁業可以讓我們大明向外大量移民。移民之後不僅可以開發漁業,同樣可以開發牧業、農業,還可以帶動各種海洋貿易。”朱由校這筆賬算下來,沈潅有些目瞪口呆,“而且大量的漁產可以讓我大明養活更多的非農業人口,如今天災頻發,首先考慮的還是如何養活百姓。”

“那,那陛下可能保證一定能捕撈到便宜的漁獲呢?”沈潅聽了這筆賬之後也十分心動,不過他對海洋並不是太了解。

“就我大明近海,渤海灣、舟山等地,每年都會有漁汛,大量魚群成群結隊,隻需改良船隻、網具,便可大量捕撈,一個漁民一個漁汛季節下來,其收獲是耕種所獲的十多倍。而在海外蠻夷之地,還有更多豐饒的漁場。我大明如今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生產力最高的國家。隻要把資源投入到海洋之中,完全有能力征服那些蠻夷之地。”

“陛下聖明,若要發展漁業,漁民依舊無法承受鹽稅,朝廷必須特批低價鹽給他們使用才行。”沈潅服了,盡管他對到處欺負弱小民族持保留意見,但對於皇帝想出來的這個用漁業養活大明百姓的方法卻是徹底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