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島也就是庫頁島,大明對這個島嶼還是比較熟悉的,此前庫頁島就屬於奴兒幹都司的管轄範圍,在元代滅亡之後,明王朝征服了島上的苦兀人,並且在島上修建了永寧寺。
因為此前遼東戰敗,明王朝也對島上的苦兀人失去了控製。
當海軍首批一個營的海軍陸戰隊登陸庫頁島,島上的苦兀人得知明軍重返,頓時就躁動了起來,並且對明軍發動了襲擊,試圖將明軍趕走。
島上的信息比較閉塞,明王朝擊敗後金的消息還沒有傳到島上,否則這些苦兀人哪有膽子對明軍發動襲擊。
很快苦兀人就吃了大苦頭,登陸到庫頁島南部的海軍陸戰隊如同砍瓜切菜一般就把這些苦兀人給砍了。
如今不是宋代那個時候,宋代的庫頁島有金國人往來,島上的土著還有點軍事實力。但如今島上的土著,卻是非常落後的,武器裝備垃圾得很,連鐵器都非常稀缺。對上這些全副武裝的明軍,自然是被砍瓜切菜的料。
一個營不到五百的明軍,就把數千人的土著殺得大敗。營長李建鬆幹脆也不探索了,還探索個屁啊!直接攆著島上的土著打,一邊打一邊抓。抓到一個是一個,全部帶回去調教成包身工。
等島上的土著都被消滅了,移民就能很好的開展了,不需要提防與土著產生什麼矛盾。
島上數萬名土著,在接下來不到兩個月的時間裏,就被李建鬆帶領的這個營消滅了將近一半,剩下的一半則被趕到北部去了。
同時還抓捕了數千名男女土著,一個個都被轉移到南島的集中營去了。
對李建鬆很快就獲得了嘉獎,手下的每個士兵都記了軍功。
庫頁島上麵的資源是非常豐富的,水資源和森林資源以及漁業資源都極為豐富,耕地發麵也還不錯,南部和中部有沿海平原地帶,開墾個五六百萬畝耕地也不成問題。
島上的湖泊河流有六千多個,所以水資源和漁業資源非常豐富。森林資源自然也不用說了,到處都是樹木。
北部地區比較寒冷,暫時沒有開發的意思。不過南部中部地區卻是非常容易開發的地區。
島上最重要的資源,還是石油和天然氣,不過目前不太好開發。
從開春起,朱由校就在不斷的往鎮東省移民,往鎮東省移民的最大好處就是沒有什麼太大的周圍威脅。
蒙古人顯然不可能騷擾到鎮東省,畢竟蒙古人沒有船,他們的羊皮筏子過不了海。最大的威脅還是小日本,誰知道哪天小日本會不會看到大明往鎮東省大量移民之後開始眼紅。
不過小日本倒是很好對付,小日本航海技術比較爛。陸軍就更不用怕了,他們沒有遊牧民族的機動性,在明王朝的火器部隊麵前就是撲街貨。所以隻要解決了鎮東省上麵的土著,移民可以很順利的展開。
而且海路運輸方便,移民起來也不困難。
大明百姓對於朝廷又新增一省,都感覺比較振奮,朱由校登基以來,威望也越來越高了。
畢竟滅了後金,還開辟了台灣省和鎮東省。
不過也把傳統的利益階級給得罪得越來越深了,好在朱由校手上有軍權,還鎮得住場麵。
盡管往鎮東省移民正在進行,不過往遼東移民才是重頭戲。隻不過往遼東移民不分土地。
遼東平原上的土地,基本上都變成了農業公司經營,需要大量的工人。
這種農業公司模式的好處在於將風險轉嫁到企業身上,而工人待遇在官方的規定下也有保障,這樣可以讓各省生活艱難的百姓,獲得一個穩定的收入,讓他們可以活得下去。
當然如果說要讓他們都分享到土地紅利,朝廷又不是開福利院的,對於那些能勞動的百姓,自然不可能沒有付出就給他們太大的回報。而且這年頭生產力就這麼高,朝廷也不可能打腫臉充胖子。畢竟移民到遼東沒什麼風險,什麼東西都安排妥當了,自然回報性也比較低,但卻能讓百姓安心過日子。
要獲得土地實際上也很簡單,遼東以北的鬆嫩平原、三江平原都還沒有發開出來。這些移民到遼東的百姓如果想要土地,可以自己去北邊墾荒,不過成本和風險就是自己承擔了,朝廷隻提供武力上的保護,劃分出可以墾荒的區域。並且提供一些貸款支持,讓他們把土地開墾出來並可以耕種。如果土地開墾出來之後還不起錢,銀行收走土地。如果貸款拿到手沒有把土地開墾出來,把錢挪用去賭博什麼了,那就去吃官司唄!
每一戶最多可以開墾出五百畝土地,因為維度比較靠北,以及小冰河時代更加寒冷的問題,所以這些北部的土地一年之中作物可以生長的周期比較短,隻能種植一些大豆之類的作物,所以五百畝的耕地才夠一戶人家的收入比較不錯。
總的來說,就是移民風險越大,回報越大。就算是移民到回報性不是太大的遼東,也能讓那些掙紮在溫飽線上的百姓實現溫飽。如果想要有更大的事業和出息,可以自己做點買賣,或者到更北部的地區開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