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1章:土著對待政策(1 / 2)

內閣很快就收到了朱由校策劃的呂宋特別行政政策,沈潅和幾個閣老一起看過這些政策後,隻覺得呂宋土著太倒黴了。

皇帝製定的政策,簡直就是要把這些土著持續壓製在社會底層,並且隻有努力工作才能過上正常人的生活。那些好吃懶做的土著,日後甚至無法成家。

因為皇帝首先將土著排斥在商業活動之外,規定土著不得從事大部分的商業活動,這些商業活動隻有漢人擁有準入門檻。

不讓土著做生意,這是又要將土著摁在底層的重要政策。這樣的政策下,土著能做什麼生意呢?

在菜市場賣賣菜,賣賣魚,這是允許的,不過要交市場管理費,而漢人業主在做這種小生意的時候是不需要交錢的。

什麼開礦、伐木場、采石場、開設工廠、大宗商品貿易,以及擁有商鋪的各種商業活動 ,都是土著所不能從事的。

土著隻能當社會最底層的勞動者,官府確保其勞動所得不被侵害,但對於那些懶惰不做事的,餓死了官府也不管。

同時將土著排斥在漢族教育體係之外,為土著專門成立一套教育體係。土著普遍不重視教育,這樣的壓製也沒什麼問題。

進而在文化上施行種族壟斷,從而將土著徹底壓製在社會底層。

不過不對土著進行愚民教育也是不行的,大明需要的是肯幹活,不作亂的土著。要是那些土著不肯幹活,整天懶惰得無所事事,最終必然會導致犯罪率不斷上升。因此朱由校又推出了城隍廟教育為主的 ‘土著學校’。

這些土著學校,就是用城隍廟教育的那一套對土著進行教育,同時對土著進行不斷的洗腦。等於說這個學校,是不教讀書寫字的,也不教多少文化精髓。隻教他們要努力幹活,通過宣揚因果報應、轉世輪回等方式,讓他們明白人生來都是要做事的,隻有努力做事才能讓來世投個好胎,才能積攢福報等等。

勸人為善總不 是假的,全是假的是很容易被推翻的。

這樣的土著學校,學期為半年。土著兒童十歲入學,入學半年之後隨即畢業,然後到種植園去當童工。然後再由漢人種植園主,以及官府對這些土著童工進行持續性的做工考核。

肯用心做事的,官府進行表彰,以樹立勤勞做事的榜樣。而對於那些好吃懶做,產生犯罪的土著進行嚴懲,從而樹立反麵教材。

人都是會進行對比的,當所有土著都是打工仔的時候,即便被壓製在社會底層,這些土著也有人可以比較。讓土著之間一比較,那些得到表彰的土著日子過得比其他土著好了,自然就成了土著羨慕和學習的對象。

讓土著和土著比,而不是和漢人比。

反正人都是這樣,隻要能有一個家庭,能吃飽一口飯,能夠生活得下去也就能滿足。土著雖然將被壓製在社會底層,但這樣的生活官府還是給得了的。隻要肯努力幹活,總不可能讓他們餓死。

沒有媳婦?

不要緊!隻要表現良好,得到種植園主的肯定和推薦,官府就可以獎勵他們一個土著媳婦。

這年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官府為什麼不能對土著施行這樣的權力?隻要是沒結婚的土著女人,官府讓她們下嫁,他們就必須得下嫁。

在命理中,男人是妻財同論。女人也是男人命中的財,如果一個男人在很落魄的時候有個女人死心塌地的跟著,一般情況下這個男人都是要發家的節奏。女人跟別人跑了,一般都是要破財的節奏。

所以僅以學術角度去探討,女人是一個很重要的社會資源,而且是社會必須資源。

為了能夠管理這些土著,同時避免漢人和這些土著血統進一步混雜,朱由校決定讓官府禁止土著自由婚配,土著的婚配將由官府說的算。

當然,土著人那麼多,如果由政府來牽紅線,怎麼管理得過來呢?

官府婚配方式即是將適齡男女進行分級,男子和女子都分三品九等,然後按照等級進行配對,同等配同等。

女子評級看姿色、福相、家境,姿色好又有福相的,評為上品上等,或者上品中等,姿色好有沒福相的,評為上品下等、中品上等。姿色一般又福相極好的,評為上品下等、中品上等。姿色一般,福相還不可以的評為中品中等、中品下等。姿色一般又福相不好的,則分為下品上等。長得難看又有福相的,評為中品下等。長得難看又福相一般的,評為下品中等。長得難看又沒福相,則評為下等下品。

男子評級看他們是否肯努力做工,是否遵紀守法,是否熱心助人。例如一個土著男子進入種植園起就表現很好,做事非常積極,那麼就會被評級為中品下等。如果該男子有做出什麼感人事跡,官府則可以根據其行為程度進行等級提升,可以提升為中品中等,也可以提升為上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