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啟六年,大明北方形勢總體平穩,不穩定的社會因素被大量消除。大量百姓移民東北,解決了地方生存壓力,獲得了新的資源。
山東也開始進行改革,各種改革措施開始施行,嚴打掃黑更是把山東地區的不穩定因素梳理了一遍。
隨著山東改革的持續,還能產生更多的就業崗位,可以從周邊省份吸納更多的勞動力過來。
最大的炸藥桶自然邊鎮軍戶,如今九邊經過不斷裁撤,隻剩下了甘肅鎮、寧夏、固原三鎮。
剩下這三鎮邊軍此時也非常穩定,因為朝廷每個月都給邊鎮軍戶直接發放糧食,確保他們能夠吃飽。
同時在朝廷的大力宣傳之下,這三鎮邊軍的軍戶都對裁撤邊鎮很是期待,這意味著他們可以轉型為國企工人,或者移民獲得土地。
九邊這個炸藥桶基本上是解決了,最後這三鎮邊軍的生活狀況還是可以的,最主要的炸藥桶還是之前裁撤的延綏鎮。
剩下的三個邊鎮,朱由校決定在兩年之內裁撤掉,安頓他們的地方現在還不太好安排。
東北地區經過一番分地之後,已經比較飽和。不是沒有土地,而是越往北基礎設施越差,而且土地因為氣候寒冷,產出也越少。
外東北地區卻是可以移民,但那裏卻是太過寒苦。
澳洲地區倒是可以移民,不過目前大明在南洋高速擴張之後,商船開始不夠用了,向澳洲大規模移民還要等幾年。
而且向澳洲的移民方式,主要還是移民工人。開發澳洲的主力還是國企,個體比較少。
朱由校留著這三個鎮的邊軍,也主要是向把這些邊軍移民到西域去,也就是後世的新疆地區。
對於葉爾羌汗國占領的西域,朱由校已經窺視很久了。
此時正在往甘肅修建公路,這個工程已經開工兩年了,到天啟六年的時候,已經修好了大部分路段。這條公路倒不是很難修,畢竟原先就有官道,加固、擴寬一番就可以。
西域地區是一個重要的棉花產地,大明如今在上商品棉的來源上有點跟不上發展節奏。
主要還是北直隸發展比較迅速,對棉花需求量連年增長。
棉花這個東西再多也不怕,因為可以向海外出口紡織品,朝鮮、日本、中南半島各國、南洋各島,還有葡萄牙人,都需要紡織品。即便滿足了這些市場,還可以把紡織品出口到印度、中東、非洲。
紡織品是一個很廣闊的市場,隨著蒸汽機的發明,在國家力量的投入研發下,還有朱由校提供的明確研究方向,蒸汽機的性能每個月都有提升。
顯然用不了幾年,工業革命就可以拉開序幕。
到時候如果沒有足夠的原材料供應,那是個很尷尬的局麵。不僅僅是海外紡織品市場廣闊無比,大明境內隨著改革的推行,老百姓收入的增加,對紡織品的需求量也會提高,其中棉花紡織品將是絕大部分,絲綢和麻類顯然是比不上棉花的需求的。
朱由校如今對棉花供應上是多管齊下,首先是增加內部棉花種植麵積,同時在南洋、澳洲建立大麵積的棉花種植業。同時提高紡織品出口關稅,先滿足內部需求再部分出口,出口附加值必須足夠高才行,隻比大明境內價格高一點點是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