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3章:火熱的拍賣會(1 / 2)

年末的北直隸,人人都在忙著備置年貨。

經過多年的發展之後,北直隸的經濟已經變得非常繁榮,其中工業規模最為龐大,特別是重工業,全國的大部分重工業都集中在了北直隸。

北直隸的人口,此時也上升到了4300餘萬。

也因為工業繁榮,北直隸普通工人的工資水平也已經提升到了每個月5元左右,民生水平大幅度的提升。

而那些技工,工資就更高了。

一些技工的月工資已經突破了300元一個月。

北直隸能夠如此繁榮不是沒有原因的,因為北直隸的工業生產擁有的市場實在太廣闊了。

首先北直隸的商品可以進入國內各省,內部市場就非常廣闊。同時北直隸的商品還能出口到朝鮮、日本、中南半島以及歐洲。台灣、南洋等地開發出來之後,市場再度擴大。

在廣闊的市場支撐下,北直隸工業豈能不繁榮?

擁有工業的支撐,財富自然就源源不斷的積累了起來,老百姓也有了足夠的就業崗位,市場自然是越來越繁榮。

北直隸如今不僅有冶金業、鋼鐵製造業,還出現了化工等重工業。而在輕工業方麵,製革、毛紡也很發達,整個蒙古草原的羊皮、羊毛、牛皮之類的原材料都是運到北直隸加工成商品。

東北的開發,也讓北直隸工業獲得了大量的原材料。

此時北直隸的老百姓,基本上沒有什麼人吃不上飯的。吃飽飯已經是最基本的需求了。

隨著東北和山東的持續開發,新增工業開始往東北和山東轉移,東北和山東對勞動力需求增長,北直隸的人口才放緩了快速增長的趨勢。

北直隸的年貨市場也是一年一個模樣,天啟六年年末的年貨市場上,紡織品種類比去年多了許多,而且全是染過色的,那色澤鮮豔的棉布、錦緞,價格比去年簡直就是一個大跳水。

化學染料的出現,使得紡織品市場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毛仿品的價格也開始下降,因為明統區內有十萬多戶蒙古牧民正在安心放牧,產出的草原原材料要比過去林丹汗統治的漠南蒙古還要多。這是對草場資源充分利用之後的結果,那些蒙古牧民如今已經不需要逐水草而居,而是固定在一個地方進行生產。

而來自南方的蔗糖,價格也進一步下降。北直隸如今不僅有了台灣製糖業,還有呂宋、爪哇地區的蔗糖產出。從南洋弄來的香料價格同樣也降低了,大量的香料輸入大明,價格降低了不少。

除此之外,還有來自各地的漁獲,最多的還是來自鎮東省的。除了有鮭魚罐頭外,還有很多醃魚肉,鱘魚、秋刀魚,甚至是大量的鯨魚肉。

大明捕鯨船隊在天啟六年,捕殺、處理了三百多頭鯨魚,天啟七年捕鯨船數量還會增加。

捕鯨船隊不像西方人那樣,割取鯨魚的脂肪後就把肉丟回海裏。大明的捕鯨船隊不僅要脂肪,也會對鯨肉進行醃製,然後運回本土銷售。

鯨魚實際上是哺乳動物,鯨魚肉和牛肉很像,是一種高質量的肉類。這些鯨魚肉價格便宜,質量也較好,在市場上受到了百姓的歡迎。

捕鯨船隊甚至把鯨魚內髒都利用上了,全被運到陸地上當肥料了。

市場上除了有各種肉類幹貨,還有不少果幹之類的年貨,天南地北到處的貨物都有。除了有從海外弄來的貨物,隨著北直隸經濟的發展,百姓購買力的增強,大明各省的商品也在往北直隸輸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