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9章:西域產業布局(1 / 2)

隨著春天的降臨,西域的野花開得漫山遍野,那些經過鮮血澆灌的鮮花,顯得格外的鮮豔。

明軍平定準噶爾,僅僅用了一個多月時間。

整個準噶爾盆地在一場大戰之後,再度恢複了秩序與寧靜,準噶爾牧民在明廷的幫助下,逐漸開始恢複生產。

同時關內來的農業技術人員,也開始指導這些準噶爾牧民從事棉花種植業。經過一番商議和‘分贓’,這些從事棉花種植業的牧民,歸為準噶爾部首領哈喇忽刺直接管理與抽稅,並給與了哈喇忽刺五萬戶的統治定額與棉花種植地。

每戶棉農,給與土地五十畝,哈喇忽刺相當於變成了一個擁有250萬畝棉田的超級地主,當然這些土地不是哈喇忽刺的,但哈喇忽刺卻能夠從這些土地中抽取十分之一的稅收。

至於人口不足的問題,可以慢慢繁衍。準噶爾部盡管被打得成年男子損失慘重,但是那些十幾歲的少年還是很多的,過些年人口自然能夠恢複。

讓準噶爾部從事農業,也是一個消化過剩人口的好辦法。再加上那個的推廣,再讓一部分蒙古人出家當和尚,基本上也就沒有什麼過剩人口了。如果還有過剩人口,那就去城市當工人。

至於其他合適種植棉花的土地,則分配給願意移民到西域的漢民耕種,剩下的則由生產兵團進行開發。

一個和諧的戰後新秩序就這樣被建立了起來,在這個新秩序之下,大明對準噶爾部的持械進行了嚴格的限製,刀具是可以擁有的,但是弓箭已經全部上繳,從此不能裝備弓箭和長械武器。作為戰敗者,準噶爾部投降的時候就接受了這個條件。

準噶爾部此時也有自知之明,見識了明軍的恐怖戰鬥力之後,加上接下來又能過上安生的日子,再也沒有任何反叛的念頭。

在接管了準噶爾部的邊防之後,大明與中亞的布哈拉汗國正式接壤,布哈拉汗國和準噶爾部蒙古又有很大的不同,中亞地區被一些極端宗教滲透嚴重。

朱由校作為穿越者,自然很明白,蒙古人與漢人在同一個國家內生活還是可以和平相處的。但是和那些極端宗教,卻是摩擦不斷。

此時那些極端宗教已經滲透到了西域,朱由校製定的西域政策中,對待這些極端宗教的方案就是堅決打擊。

寺廟拆了,經書燒了。

何謂極端宗教?

就是一種具有欺騙性的宗教,把一切不可解釋的東西,都歸結於某個神,通過欺騙性讓人產生安全感,又通過欺騙性達到染指政治的目的。

人生來都會迷茫,我從哪裏來?

如果連自己從哪裏來都沒搞清楚,就更不知道自己要去向何方了。

麵對這些未知的問題,人都會感到恐懼,感到沒有安全感。於是一些宗教就產生了,通過一番胡謅之後,把某種神給塑造了出來。

相比之下,中國道家並非宗教,道家本身不具備欺騙性,所有在解釋那些未知的東西時,道家是給出係統理論進行解釋的。因此漢代成立的五鬥米教(道教)會消亡,因為道教用的是道家的學術作為宗教核心,並不具備欺騙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