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啟七年,第一條電報線路成功架設完成,從京城到天津的這條電報線路很快投入試營。
朱由校為此成立了電報局,隻不過電報這個玩意暫時不對民用開放,隻限於官方使用。
電報試營很快取得巨大的成功,這玩意相比傳統的驛站要快太多了,電的速度自然不是馬匹能夠相比的。
電報的出現讓行政、商業等方麵出現了巨大的便利性。
這年頭商品調動本身就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因為信息傳遞速度太慢,以至於在商品調動的時候,你不知道某地的原材料價格,也不知道目的地的商品需求。特別是在海外地區,這個問題就更嚴重了。
要是有電報,這些問題就很好解決了。哪裏缺乏什麼商品,產出了多少原材料,哪裏有足夠船隻等等,這些信息都可以迅速交流,並且做出最佳的調動。
僅僅是商業利益上,電報就有極大的作用。更別說這玩意可以提高朝廷鎮壓叛亂、救災的速度了。
第一條電報路線運營成功之後,朱由校立即讓電報局增加電報員培訓規模,同時在全國各省鋪設電報路線。
先把電報鋪設到省會城市,同時鋪設到沿海港口,以及重要的商品產地,還有重要的軍事地區。
至於全麵普及,先等這些重點地區鋪設完畢再說。
還有一個非常重要,那就是向海外鋪設電報線。台灣、南洋、澳洲、新西蘭這些地方,都要鋪設。
本土重點要鋪設的電報路線,自然就是蒙古、西域這些地方。
電報線路鋪設方麵的第一期投資就達到了500萬元,等電報線和施工隊的規模擴大了,就可以進行第二期的投資。
鋪設海底電報線的技術很快也攻克了,本身也不是太難的事情。第一條跨海電報線將鋪設到鎮東省去。
那裏有大明的重要漁場,是如今大明的一個重要糧食產地,每年的漁獲為大明百姓提供了大量的蛋白質。
不久前與日本貿易的船隊卻傳回消息,日本開始管製貴金屬外流了,同時還頻繁的派人到鎮東省探查。
這個消息頓時讓朱由校產生了強烈的警惕性,此時日本同樣也是天災不斷,糧食也是大量減產。
在這樣的情況下,難保日本把歪心思用在鎮東省上。
經過數年的開發,此時大明在鎮東省建立了大片大片的牧場,以及一個規模龐大的漁業捕撈基地。
鎮東省南島(北海道)的牧場麵積達到了1500萬畝左右,耕地則有350萬畝。鎮東省北島(庫頁島)則開墾出了耕地200萬畝,牧場600萬畝。
一片片牧場和農場在鎮東省開辟出來,如今每年都能為大明產出大批的羊毛、羊皮和牛皮等原材料,同時還能為產出大批牛羊肉。
而漁業產出就更大了,經過幾年時間的不斷投入,漁業船隻和漁業數量都大大增加,天啟六年就從鎮東省海域捕撈了將近300萬噸的漁產,其中鯡魚占比最大,達到120多萬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