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政省份的蒸汽機數量的不斷增加,天啟十年國有資本掌控的紡織工業增加了將近300萬枚紗錠,紡織產能大幅度上升。
而西域地區的棉花產量在天啟九年已經初具規模了,天啟十年變得規模更加龐大。同時在河南、山東、江淮三省交界之地,商品棉種植業這些年更是發展迅猛,特別是隨著山東與河南被納入新政範圍之後,產棉區的水利灌溉設施得到了修繕,加上種植規模的擴大,棉花產量迅速上升。
北方紡織品市場已經被國有資本所壟斷和消化,經過一番改革之後,大量人口湧入城鎮,北方農村自然經濟中的紡織業已經被完成擊垮,紡織品已經幾乎完全商品化,經過這些年的發展,北方紡織品市場已經完全被國有資本所占據。
消化掉了北方紡織品市場,國有資本開始向外擴張市場,第一個瞄上的自然就是南方各省。
這是大明本土,人口最多,市場龐大,且利潤豐厚。在這樣的情況下,國有紡織品工廠所生產的棉布和毛紡產品開始大規模的湧入南方市場。南方各省舊體製區域根本沒有地方貿易壁壘的存在,原有的紡織品產業被國有紡織品產品迅速衝垮。
國進民退的戲碼開始不斷上演,而且是在瘋狂上演。越來越多的資源,開始被朝廷抓在手上。
在改革省份,金融、礦業、冶金、林業、紡織、交通、化工、機械製造、軍工製造這些領域是被高度壟斷的領域,民資能進入的也就是紡織業,但因為棉花產區開始被國有資本控製了商品棉渠道,民資紡織工廠雖然能夠買到蒸汽機和紡織機械,但所購買的棉花價格更高,而且蒸汽機和紡織設備價格較高,通過完善管理等方式依舊存在利潤,但也容易虧本,難以動搖國有資本對市場的壟斷地位。同時民資也能進入礦業,但隻能開發一些小礦產。
金融方麵也基本上被國有資本全麵壟斷,山西票號已經被全麵關停,正式從新政省份消失,成為了曆史詞彙。
林業方麵倒是有民間資本涉入,不過相比國有林場來說規模不大。首先是北方各省的林場本身就少,過去因為煤炭開采規模沒那麼大,北方各省的燃料很多都是燒柴,以至於森林被大量砍伐,但人工造林又跟不上,北方平原地區的林區很少。
朱由校登基之後,人工造林的活動在北方持續展開,因此在北方平原地區的林區大部分都是國有林場,普遍還沒有育成。
東北地區的林場絕大部分都是國有,因為這些地區是後來收複的,不論土地還還是林場,一開始都是全麵劃歸國有,其後土地賞賜給了有功將士,並且讓百姓自己開荒,但林場卻是沒賣多少,也沒賞賜出去多少。
台灣、南洋、澳洲的林場同樣也被劃歸為國有資產。
另外國有資本還大規模經營農業,農業方麵自然是不會進行壟斷的,但是國有農場、牧場麵積卻是在不斷上升。
特別是橡膠種植業、棉花種植業和商品化糧油方麵,國有資本是大量涉入的。
在那些沒有進行壟斷的產業,則是民資可以自由經營的,講究的則市場競爭,與後世的中國模式基本相似。
在後世的中國,對於國家未壟斷的行業,民資基本上沒辦法施行壟斷,都是自己看自己的本事,這非常符合市場競爭的公平性,使得市場擁有強大的活力。
所以在國進民退的同時,新征地區的民資也有發展,但發展起來的不是大資本商人,而是中小資本階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