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輛火車的研製地點位於京師郊外的一處煤礦,在礦洞裏已經鋪上了鐵軌,鐵軌直接鋪設到了十幾公裏外的一處小型鋼鐵廠。
對於此時國有鋼鐵廠來說,最大的問題無非就是鐵礦石和煤礦運輸的距離如果太大,運輸成本就會拉高生產成本,有時候甚至把生產成本拉得很高。
加上本土鐵礦石品質不是那麼高,盡管技術領先,但利潤已經開始下降,已經沒有了最初那麼高的暴利。
經過三年的研製和不斷的改進,第一輛技術已經成型的火車在鐵軌上開動了起來。朱由校得到報告之後,第二天便興奮的前往視察,親自見證了火車的運行,這輛火車的最高時速僅有二十公裏,在朱由校眼中,這東西有點龜速。
但是這輛火車的出現,卻有無比巨大的意義。
即便是當前隻有二十公裏的時速,但是火車可以帶動多節車皮,而且不知疲倦,可以不斷的前進,中間隻需要補給一下煤炭和水,進行一下簡單的維護。而馬車則不可能一天不斷的跑,而且載重有限。
從經濟效益上來說,這輛僅有二十公裏時速的火車已經擁有了商業潛力。而從行政上來說,火車改善了交通,這讓中央對地方的掌控力將會大大增強。過去官員上任乘坐驛站馬車,從北到南也許需要好幾個月的時間,旅途比較艱辛。有了火車就不同了,人員的來往變得更加方便,同時朝廷可以更有效率的從地方抽調物資、人力,也能更有效率的把中央的資源調到地方賑災等等。
而從國防上來說,一旦把鐵路網絡建設起來,軍事調動就會變得非常快速。
“大明終於是要騰飛了。”朱由校興奮不已,有了火車,大明就可以化身為整齊壓路機,一路向西碾壓。
朱由校當即給火車研製頒發了功勳和獎賞,研發小組組長林元龍被授予三品文勳,其他小組成員分別被授予四品文勳。賞賜上萬元至數千元不等,可謂豐厚無比,直接一躍成為中高產階級。
方以智是火車研發小組中年齡最小的一個,他在皇家科技學院就讀的時候,因為成績優異,成功進入了火車研發小組。這幾年倒是經常見到皇帝,朱由校時常會過來視察研發進度,火車的研發方向基本上都是皇帝提出的。
鐵軌的設計思路,火車的設計思路,在朱由校的參與之下從一開始就確定了下來,以至於研發小組沒走什麼彎路,三年時間就把研製出了第一輛性能穩定,可以投入推廣使用的火車。
方以智因為參與了火車研發,已經被授予四品文勳,皇家科技學院的科研人員被授予的都是文勳,畢竟是官方機構,畢業學院又是體製內的,所以是授予文勳。如果是體製外的發明家,則是授予民勳。
不過文勳和民勳差別也不是很大。
同時方以智還拿到了五千元的賞賜,可謂是一夜暴富。
拿到了這筆錢的方以智,隨即把這些比錢都拿出來建設自己的實驗室,以從事自己喜歡的科研工作。
在申請建設實驗室的時候,中央銀行向方以智提出願意注資一萬元,隻要實驗室49%的股份。
如今從皇家科技學院畢業的學員不少,每個學員都簽訂了《科技保密協議》,承諾不對外泄露技術,同時不能私自出境。其中一些畢業生開始單幹,希望能夠研發出新專利獲取暴利。
對於這些單幹的畢業生,朝廷也沒有強求,隻要簽訂了保密協議,單幹完全沒問題。如果資金不足,銀行還可以注資,支持他們建立實驗室。
而朝廷直接成立的科研項目,以及各國企的科研項目也不少,並不是所有畢業生都願意單幹,畢竟存在一定風險,而且朝廷很國企給的待遇很高,收入完全不比那些二三品的朝廷大員低,有的甚至比朝廷一品大員的收入還要高。
朝廷改革之後,一改此前對工匠的輕視和盤剝,還創造出了很好的科研環境。此時國有資本崛起,有充足的資金投入科研之中,特別是國有資本此時充分的嚐到了技術進步的甜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