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條工字型的鐵路被鋪設了出來,很多人不知道這是什麼東西。特別是過往商旅,看到馬路邊不遠處的鐵路,紛紛感到驚奇。
天啟十一年,因為電報民用業務的開放,價格也不算是太貴,一個字隻收費20文錢,這在電報剛出現的年代,算是良心價了。一元錢可以發送一封25個字的電報,即便是普通百姓碰上什麼急事也用得起。
所以民間對這些新奇事物,也有了一些經曆,雖然不太明白這些鐵路是幹嘛的。很快人們就打聽了到了火車,火車這種東西開始在人們口中流傳了起來,但是很少人見過火車,也不知道知道東西到底有多快。
不過一些馬車客運商人,此時卻是感覺有點不太妙了。
此前驛站已經經過一番改革,民間商人可以參與到客運之中,驛站提供沿途食宿,效果還算不錯,大大方便了民間人口的流動。
終於在年中的時候,第一條鐵路正式通車了。
京津鐵路,這是一條不算很長的鐵路,而且沿途沒有什麼施工困難的地形,隻要鋪設一個路基,然後把枕木和鋼軌鋪設上去就可以了,修建速度還算比較快速。
通車當天,火車站幾乎是裏三層外三層的圍滿了人。這是一條雙軌鐵路,一輛火車從京城開出,一輛火車則從天津港火車站開出,兩輛火車幾乎同步發出。
這兩輛火車都掛上了十節火車皮,火車載滿了旅客,在汽笛聲中動了起來,緩緩的加速行駛,不一會速度提高到了每小時18公裏的水平,就不再繼續提速了。
顯然這個時候的火車速度並不快,和後世相比那是慢太多了。
但火車在沿途隻需要進行短時間的停靠補給,除此之外二十四小時大部分時間都在行駛。
十個小時就能行駛180公裏,即便是騎兵部隊輕裝奔襲,一天的行軍速度基本上也就隻有上百公裏。如果是步兵,一天能日行百裏,也就是50公裏那都算是很快的速度了。
戰爭過程中,長途跋涉往往才是最不利的因素。一支戰鬥力強悍的部隊,經過長途跋涉之後,如果後勤再跟不上,那戰鬥力就會急劇下降。
但是有了火車,士兵頂多是坐車有點疲憊,下車之後很快就會恢複過來,同時火車確保了軍事補給。
火車的出現,在軍事上絕對是有重大意義的,這意味著明王朝可以控製更加遙遠的領土。
如果是二十個小時,火車能行駛360公裏,相當於是720裏的路程,沿途補給實際上用不了4個小時,火車全速跑一天,扣除補給的時間,行駛個800裏是很輕鬆的,相當於步兵的行軍速度提高了八倍,即便是騎兵也沒有這樣的速度。
這條鐵路通車之後,從京城到天津,僅需7個小時左右,甚至於當天就能坐個來回,這在過去來說簡直是難以想象的,即便是距離僅有120公裏的路程,乘坐馬車去一趟基本上都要將近兩天的時間。
火車不僅速度快了,而且效率更高,一次就能運載大量人員和貨物,運輸成本急劇下降。
相當於天津港的貨物,可以以較低的運輸成本快速運送到京城,京城的貨物也可以快速的運到港口,然後從海陸運往沿海各省和各海外殖民地與貿易港口。
有了鐵路,地域性的生產分工就可以進一步的明確。運輸那些單價不高的大宗貨物的成本問題就隨之解決。
東北地區的商品糧可以大量的運輸到關內各省,以及南方的沿海各省。而山西的煤炭,也可以以較低的成本銷售到各省。
西域的棉花也能以較低的運輸成本運到沿海省份進行紡織,蒙古的羊毛同樣如此。
各種大宗商品及原材料價格都可以降低下去,商品競爭力馬上就能迅速提高。海外貿易可以進一步的擴大,大宗商品產地也可以擴大生產規模。
商品也可以大量製造、銷售。
商品就是財富,財富生產規模大了,再搞好財富分配,底層老百姓自然也就富裕了,民生自然也就改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