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4章:水泥公司(1 / 3)

又到了一年的秋收時節,東北地區在天啟十一年,大豆播種麵積已經上升到了五千餘萬畝的程度。黑龍江等地的耕地被大量開拓了出來,因為寒冷氣候持續時間較長,不適合種植小麥,大豆成為了主要種植的農作物,同時還種植玉米。

東北的大豆隨著種植麵積的不斷增加,產量也越來越龐大。秋天到了,又是豐收的時節,東北地區開始進入緊張而忙碌的收割期,田間地頭到處都是忙著收割大豆和玉米的農民和工人。

大量的榨油廠開始在東北地區被建立了起來,這些榨油廠如今大部分都配備了蒸汽機為動力的榨油設備,榨油效率大大提升。

豆油已經成為了重要的商品,開始在糧油店裏銷售。而那些豆粕,則成了優良的飼料。

在蒸汽機的轟鳴聲中,一桶桶油被榨了出來,然後裝船運往沿海各港口。

而在西域地區,棉花也進入了采收期,大量棉農開始在棉田裏采摘棉花,其中很多都是異族。

之前收複西域,就有不少異族,加上蒙古人這幾年不斷的往大明販賣人口,因此西域的異族數量很多,但大多數都是自由受到限製的包身工,當然這些包身工也能得到一定的工資,隻是工資不高,零花錢是有的,吃住則有人負責。

這些包身工因為遠離故鄉,特別是從俄國來的農奴,離家裏就更遠了,所以很少選擇逃亡。而且待遇也不是完全的奴隸的級別,所以總的來說,日子得過且過的還能過得去。

西域之所以需要那麼多包身工,主要還是西域的棉花種植麵積正在迅速上升,如今棉花種植麵積已經上升到了兩千多萬畝。

這樣的種植麵積也許在關內來說也不算太恐怖,但是西域是關外地區,漢民數量沒那麼多,自然是需要大量的勞動力了。

這兩千多萬畝棉花,產量卻是非常龐大的。因為西域這裏非常適合棉花生長,而且棉花品種經過一定的改良,產量也有所上升。最重要的是,西域的灌溉設施在不斷的建設之下,確保了這些棉田都能得到灌溉。

有灌溉的棉花和沒灌溉的棉花,產量簡直就是天差地別。這兩千萬畝的棉花,頂的上關內三四千萬畝的棉花產量了,而且棉花質量非常好。

為了降低棉花生產成本,用上大量包身工也是變成了很正常的事。而那些沒有用包身工的漢民棉農,則是第二年享有棉價補貼,今年的棉價補貼上升到了每擔3角,直接提高了三倍。

為了獲得更多的補貼,棉農都很努力的經營者自家的棉田,希望能夠產出更多的棉花。

棉價補貼由朝廷直接出錢,並不影響棉花的市場價格。這樣的政策,也保障了棉農的收入水平,能夠讓他們的收入不至於低過水平線,畢竟種植棉花也是挺辛苦的,特別是采收棉花。如果收入還低於水平線,那就沒多少人願意種植棉花了。而棉農的收入低於水平線是肯定的,畢竟大明如今正在展開工業革命,工人收入遲早都會提高的,如果按照市場棉價收購,海外棉價是很低的,到時候這些棉農會變得很窮困。

但是大明是一個大國,不可能所有棉花都從外部獲得。不可能從外部掠奪到能夠滿足整個大明所需的棉花,和曆史上最早進行工業革命的英國國情是完全不同的。

所以本國棉花產量必須提高上去,起碼要能滿足自身大部分需求。至於補貼給棉農的錢,自然是讓消費者出。通過提高成品棉布稅收的方式,提高棉布本土價格,從而施行兩種價格。

本土紡織品價格必然要高於海外,畢竟工人的收入也高,而且每個人都需要紡織品,通過提高稅收的方式將補貼棉農的錢分攤下去也很公平。說白了,這就是一種財富分配的手段。

棉農通過種植棉花,不管市場價格如何,生產多少就會有多少補貼,就能安心的生產棉花。

至於出口的紡織品價格,則收取關稅。在本土紡織品供應不足的情況下可以提高關稅,本土紡織品有餘的時候,則要鼓勵出口,降低出口關稅,從而加強紡織品的海外市場競爭力。